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在川藏族青年 成为家乡发展新生力量

作者:杨迪 吴晓颖 王迪 来源:新华社
2017-03-17 20:12:00
分享

原标题:被知识改变命运的藏族青年

新华社成都3月1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 杨迪 吴晓颖 王迪)阳春三月的成都,草长莺飞,百花吐芳。在成都西藏中学,高三学子们正在紧张地复习备考,无暇欣赏教室外的盎然春色。

索朗次仁的家乡在距成都2000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他16岁时来到成都西藏中学读书,这里有比他家乡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三年全寄宿制学习生涯,让他收获的不仅有老师的关爱、同学间的友情,更有对开启未来人生道路的信心。

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在川藏族青年 成为家乡发展新生力量

索朗次仁(中),正和同学坐在操场上休憩。 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谈起即将到来的高考,索朗次仁满怀憧憬:“厦门大学是全国最美的校园,听说有椰林、沙滩、大海,和高原气候、风景很不一样。我想考厦大经济专业,去沿海地区长长见识。”

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在川藏族青年 成为家乡发展新生力量

成都西藏中学的一间教室。 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智力援藏”政策推动下,像索朗次仁一样,越来越多的西藏自治区青少年有机会从雪域高原到北京、上海等内地发达城市读书。

以“内地西藏班”为例,这项政策每年将优秀的西藏小学毕业生送到内地中学就读,已持续了32年。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截至2016年底,“内地西藏班”累计招生11万余人,其中70%是农牧民子女;已为西藏培养输送中专以上人才3.6万名。

除了将少数民族地区孩子“输送”到内地优质公办学校外,中国政府通过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抬高教育质量“底部”,让更多孩子“上好学”。知识改变着这些青年的人生轨迹,而他们也成为家乡的新生力量,推动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七年前,藏族小伙曲登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到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中专。与其他中专生不同,曲登接受的是定向培养,专门学习藏区电网建设管理技能,不仅不用交学费,每月还能领到600元生活补助。

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在川藏族青年 成为家乡发展新生力量

2017年3月17日上午,曲登(右)与同事在巡检变电站设备。 (照片由国网四川电力提供)

这是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启动的“人才援藏”计划,目的是为藏区培养一批本土化、懂技术、留得住的电力人才。曲登正是这项计划的首批50名受益者之一。

中专毕业后,曲登回到炉霍县供电公司工作。凭借自身所学,他短短几年就成长为技术骨干。2015年他调回家乡仁达供电所担任所长,管理着150公里长的电力线路,负责炉霍县下辖三个乡共2710户用户的电力维护工作。

尽管每天很忙碌,曲登却说,能为家乡出一份力,他很满足,“过去一到下雪天就停电,现在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稳定优质的电,家乡变得更美了”。

还有不少藏族青年学成后留在内地,融入了现代城市生活。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色足村的肖芳,是中国首位藏族女地铁司机。

被知识改变命运的在川藏族青年 成为家乡发展新生力量

  2017年1月,肖芳在成都市区一公园内留影。(照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9年前,肖芳还在九寨沟景区一家艺术团跳舞。在她看来,跳舞吃的是“青春饭”,等跳不动了,她会像村里姑娘一样嫁人、生娃,在高原过一辈子。得益于2009年在四川藏区实施的“9+3”免费教育计划,肖芳进入内江铁路机械学校学习。毕业后,她考入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地铁司机。

如今,肖芳每天要为数万人的出行服务。工作6年来,她驾驶总里程超过11万公里,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接近3圈,一直保持着安全驾驶零事故的业绩。

这位来自高原的姑娘不仅在成都找到了工作,还遇到了爱情。去年,肖芳和同事结婚了。结婚证上,一对90后年轻人身着蓝色地铁工作服,幸福地依偎在一起。谈起未来,她说,希望和老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手牵手幸福走下去。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