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5年征集800余件彝绣文物 凉山传统彝绣进一步呈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4-16 10:12:56
分享

自2012年上半年至今,5年来四川省凉山凉山彝族自治州征集了800多件彝绣文物,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馆藏文物进一步丰富,这些彝绣凉山产区传统文物除了其精湛的艺术价值之外,对研究过去的凉山彝族社会,特别是彝族奴隶社会也有着非常重要值。

走进该馆馆藏室,看到这些彝绣文物材料大多是棉布,也有少量绸缎,图案以花鸟草虫为主,甚至有的像中国传统的花鸟写意画儿,以及彝绣最爱的图案蕨草纹等。彝族是一个非常浪漫的民族,在这些彝绣文物中能看出他们在小小服饰上面,夸张与想象,形象与抽象相结合,让人无限遐想。其制作工艺精美,反映了这一时期彝绣文物艺术水准。据征集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许多有钱的彝家请汉族裁缝进行缝制,因此当时的彝绣充满了汉族文化的烙印。

对比今天彝绣凉山产区作品,无疑如今的彝绣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用料和手法,图案与色彩,受外面文化和现代工业的影响非常巨大。

凉山传统彝绣正在迅速消失,收集整理迫在眉睫,为此,2012年,四川省文物局拨付30万元的彝族文物征集费,几年来馆里认真开展征集活动,主题是征集彝族文物,但重点是彝绣。由于2015年此项经费用完,2016年馆里自筹10万元继续此项工作,今年省文物局又追加30万元彝族文物征集费,征集活动再向纵深发展。至今年4月馆里已经征集了1200件彝族文物,其中800多件为彝绣,这些文物征集于凉山民间,远至清末,近至解放解期,但大多数是民国时期。

副馆长、副研究员邓海春介绍说: “凉山的彝绣民族特色保留得较好,但也处于迅速消亡之中。作为我们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征集这些文物,并加大服饰研究。”

今天凉山处在扶贫的大潮中。邓海春说:“发扬彝绣产业对凉山扶贫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促进部份彝族妇女留在家中制作彝绣,既能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能照顾子女,较好地保护了彝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原因,至解放后的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夕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被有关专家学者视为研究人类奴隶社会形态的活化石。在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民委、文化部、四川省、凉山州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该馆于 1982 年初在凉山州府西昌市郊泸山上兴建,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反映彝族奴隶社会的文物很多,彝绣是其中重要一类,因此这几年里该馆加大彝绣文物征集的同时,还为中国民族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征集了不少相关文物,拓展了彝绣凉山产区文物的馆藏范围。(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