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一场有关世界最早纸币“交子”的讲座在四川省图书馆巴蜀讲坛精彩开讲,宋代繁荣的商业文明让现场听众大开眼界。
记者意外获悉,要了解从古至今的货币、金融乃至证券知识,在西南财经大学里就隐藏着一个免费的好去处: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金融博物馆。这座2015年才建成、西南地区惟一的货币类博物馆,汇集了货币、票据、契据等近两万种,其中不少藏品堪称孤品,不少关于川人创造的货币或金融产品。从大约4000年前的货币“贝”,到今日的纸币,一件件藏品,串起了关于货币的鲜活历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缩影,见证川人敢为天下先的智慧。
古人把贝壳当钱来流通交换
古人最早采用的货币是贝。4000多年来,古代货币经历了贝币、布币、刀币、蚁鼻钱,再到半两、五铢、通宝、大明通行宝钞等,最终才发展成为现在的纸币。
在博物馆货币厅,数十枚先秦天然海贝静静摆放在第一个展柜里。进来的观众,大多会惊讶一声,“古人居然把贝壳当钱?”这个疑问,在博物馆馆员李蓉看来,其实很好理解——“早在4000多年以前,海贝是古人普遍喜爱的昂贵装饰品。它坚固耐用,便于携带,其独特的使用价值,渐渐被人们开发利用,成为了用于交易的货币。”
然而,海贝打捞毕竟是个麻烦事。聪明的古人从公元前14世纪开始,渐渐发明了用骨头、石头、蚌壳等做成的仿贝,并直接影响到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铸币的发明。
通过不同时期的货币,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铲状工具曾在中原的晋、魏等地作为民间交易的媒介。渐渐,这些地区的钱币,就被做成了铲子形状的“布币”。而在齐、燕等地,钱币则被做成了北方游牧民族渔猎时用的刀类工具形状,名为“刀币”。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同时,也统一了货币制度。除了把黄金作为“上币”以外,作为“下币”的铜钱一律为方孔圆钱。中国货币的基本形态从秦朝就开始固定下来,两千多年都没有大的改变。到了汉朝,为免铸币重量的不同导致币制混乱,还发明了石范、铜范等各种币范(铸币模子),以保证钱币大小统一。
在古代历史上,经济富庶的朝代,钱币铸造往往精美,而落后的朝代,钱币也以次充好。
李蓉说,三国两晋到隋朝的三四百年,由于政权更迭、战争频繁,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大混乱时代,币值极不稳定,劣币充斥市面。从展柜中三国时期的钱币可以看到,蜀国、吴国发行的大钱,比原来的汉代五铢钱大不了多少,但面值却增大了数百倍,而这皆是因为三国时蜀、吴二国经济困难,就实行大钱政策。不过,靠着新铸的大额钱币,手中有了钱的刘备,迅速稳定了四川。在五代十国的南汉,由于政局不稳、经济欠发达,朝廷铸造的“乾亨通宝”含铅严重。一千多年来,含铜量高的钱币已长出绿锈,而“乾亨通宝”却泛出一片灰白。
到了政局平稳、经济发达的年代,钱币也开始变成了艺术品。北周钱币“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与“布泉”一起,合称为“北周三美泉”。仅从钱币的制工和文字字体,就能看出币之精美。尤其是“永通万国”钱币,篆法华美、工艺绝伦。而在文化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北宋,包括宋徽宗在内的各派书法家的墨宝纷纷登上钱币。货币金融博物馆馆藏的多枚“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其文字就出自宋徽宗的瘦金体。
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被笨重铁钱“逼”出来
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在四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成都地区流行使用笨重的铁钱。在这背景下,聪明的成都人发明了纸币。
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铁钱,造型精美,但它却是当时四川百姓尤其是商人的噩梦。北宋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需要使用大量货币。然而,宋朝的货币管理政策规定货币铸造权归于中央,严禁民间私铸。政府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使用什么货币。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四川后将铜钱全部带走,于是四川渐渐从铜、铁钱并用,成为专用铁钱的地区。
铁钱质低、量重,10枚铁钱才抵一枚铜钱。买一匹布,需要用车拉大约两万枚、重约500斤的铁钱才能置换。再加上蜀道难,迫切需要一种更加轻便的货币。既然无铜可用,成都人想出了用纸替代。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介绍,公元1023年,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诞生。最初,交子还只是一种存款凭证:商人把巨款交给“交子铺户”保管,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做成的纸卷上,交还给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让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交子存世,今人只能根据史料记载,得知交子由钢版印刷,版画图案精美,三色套印,上有密码、图案、图章等印记。袁庭栋说,交子在存世的数十年间,经历了由私交子到官交子的演变,并且从四川向其他地区推广。
元朝和明朝,也都相继发行了纸币。李蓉说,元代以纸币为主要货币,铸币不多。到了明朝,也延用元朝币制推行纸币,铸币与纸币并用。最后纸币因通货膨胀贬值,才改为银钱支付。
明朝发行的这种纸币名为“大明通行宝钞”。经过了六七百年,货币金融博物馆保存的这张宝钞原件已经开始发黑。但是凑近了,仍能看出钞票上方横题的“大明通行宝钞”六字,以及钞票四周的龙纹花栏。花栏内两边各有四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明朝规定:如果伪造宝钞,一律处斩。李蓉说,“大明通行宝钞”堪称中国尺幅最大的钞票,“它由桑皮纸制成,高34厘米,宽22.4厘米。”
只是,明太祖朱元璋虽力推宝钞,大有“货通天下”之意。然而在统计学和金融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国家财富和货币发行无法匹配,结果,就出现了无意甚至有意的“超发”。李蓉说,明朝发行纸币几乎只发不收,或多发少收,导致宝钞后来越来越不值钱。
1799年自贡《同盛井约》与现代股票有相似之处
除了货币,博物馆还收藏了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等100多年前的股票原件及其他少量复印件,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让人意外的是,“中国第一股”竟然诞生在四川。
博物馆馆员贝蕾介绍,根据传统看法,中国人接触和推行股份制始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第一个被认为具有现代经济学意义的股份制企业,是1873年清朝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但后来的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来自四川自贡的《同盛井约》,却把中国股票史向前推了100多年。
在博物馆藏《同盛井约》的复印件上,可以清晰看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的字样。贝蕾说,《同盛井约》没有面值,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股票,但却被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内容符合股份制特征,与现代意义上的股票有相似之处。”而它200多年前就诞生于自贡,则和自贡发达的井盐开采有关。
原来,开凿盐井是高风险行业。它耗时耗力,投入巨大。若是开凿的井不出卤水,那投资人极可能因此倾家荡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集资凿井、按股分红的“井约”。在这份合约上,“蔡灿若”和“王静庵”算是盐井“同盛井”的甲乙两方。双方约定“王静庵”出地基,“蔡灿若”出工本。如果打井成功,就对利益进行分配:地主每月可享有开发权7个半昼夜,投资方的开采权则是22个半昼夜”等。此外,合约还规定了如果打出天然气,“按股均分”的分配方法。
后来,受洋务运动影响,股票、债券等“洋玩艺儿”在中国开始渐渐普及。而为了紫禁城的消防安全,1908年,慈禧太后亲自下旨,同意创办“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它是中国人第一次自办自来水公司,因此成为“京师第一股”。而博物馆就收藏有其股票原件。在股票上可以看到,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股本“龙银三百万圆”,分为“三十万股,每股十元”,给股东的息单则另附其后。
有意思的是,西南财大的前身——1925年在上海成立的光华大学,1934年为筹措建筑经费,也发行了公债票。在博物馆馆藏的这张面值1000元的票据上,还可以看到“光华大学钤记”的红色印章。这张大学前身发行的公债票原件,成为博物馆证券厅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记者手记】钱币展让人以史为镜
如果没有解说,西南财大货币金融博物馆的这些钱币,很难让人看出门道。据介绍,博物馆最贵重的藏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60多个版别,如今已价值上百万元人民币。此外,博物馆中的“大明通行宝钞”“北周三美泉”等钱币,都颇具看点。
不过在记者看来,这个以“钱”为主要藏品的博物馆,更大的价值在于以货币镜鉴历史。西汉末年王莽改革币制,造成货币混乱,民怨沸腾;明朝宝钞的只发不收,也导致了经济的混乱。
钱币不言,历史自在其中。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