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料、粗雕、深雕,每一步都要一刀刀刻下去才能造就一台精美的蒲砚
赖庆良在非遗博览园展示蒲砚
赖庆良的蒲砚作品
轻轻从盒中取出蒲砚,拿出绒布细细摩挲,选取适合的位置,将一方方精美绝伦的蒲砚放置到展位上,这几天,蒲砚非遗传承人赖庆良都在忙着为即将开幕的第六届中国成都非遗博览节做准备。
“蒲砚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也是天府文化的载体,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说起砚台,是很多人记忆中的老物件,但现在只有少数书法爱好者对石砚有独特情怀。即便如此,每拿到一块蒲石,赖庆良都会耗尽心思精心构想,然后再精雕细琢。“要赋予每一件作品生命,才能提升蒲砚作为非遗的收藏价值,把蒲砚手艺和天府文化传承下去。”
结缘蒲砚
艰辛拜师学艺
赖庆良是蒲江县西来镇人,从小就对书法、雕刻艺术着迷。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深深迷上了蒲砚。
蒲砚历史悠久,从十五世纪起,就名列中国名砚之一,与攀枝花的苴却砚、广元的白花砚并称为蜀中三大名砚,驰名全国。砚台古雅的形态,在刻刀打磨间,一花一木都赋予灵气,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妙趣横生。
一心迷上蒲砚的赖庆良,初中还没毕业就几经辗转,拜石雕名师许世勤为师。“开料是基本功,对着石头凿半天,又累又枯燥,一不小心就被錾子凿一下,受伤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想起拜师学艺的往事,赖庆良有些感慨。从小被父母宠爱的赖庆良,在家里几乎没有做过重活。然而,学习雕刻却是个苦差事。开料、粗雕、深雕,每一步都要一刀刀刻下去,锋利的刻刀在他手上留下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口子。
借钱支撑
三十年打磨终成大器
选一块好料,画一幅草图,花数月打磨,打造一方温润细腻的精美蒲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常常却不一定能等来赏识的买家。几年前,像蒲砚这样的传统文化还不大为大众所接受,赖庆良的蒲砚传承路走得有些艰难。“为了给采石老乡结账,我到处借钱周转,还被人挖苦无谓坚持,可还是要撑下去,总不能让蒲砚绝迹啊。”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视,赖庆良迎来了转机。拥有千年历史传承的蒲砚,凭借其精美的做工和温润细腻、冬日不冰的特质,获得了成都书画界名家的肯定,在懂行的人中声誉日隆。2013年3月,蒲砚民间制作工艺更是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政府打造了蒲砚非遗文化村,修建了蒲砚作品展示馆,供手工艺人免费展示销售,并为蒲砚手工艺人提供硬件支持,开料和基本构图都可以由机器完成,还从全国各地请来雕刻大师提供技术指导。
制作了三十多年蒲砚的赖庆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打磨出一身精湛的技艺,但他最大的心愿是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国家级、省市艺术类大奖获得者赖庆良早已成为蒲砚制作大师,面对荣誉,他只是摆摆手,淡然一笑,“要把蒲砚传承下去,这条路还很长。”2011年,赖庆良成立了蒲砚创作基地,培养更多蒲砚的传承人,吸引了不少年轻的石雕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蒲砚雕刻打磨,创作新一代的作品。
文创助力
传统蒲砚焕发新生机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挺拔秀丽的巴蜀翠竹,东坡醉酒的豪迈……走进第六届成都非遗节蒲砚展位,细细观赏每一件作品,独具天府文化特色的蒲砚让人眼前一亮。一方方巧夺天工的蒲砚,雕琢技艺精湛,题材广泛。有以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太白醉酒、寿星献桃,也有自然鸟兽为主题,还有更多时代鲜活元素融入其中,造型各异,方寸之间尽显自然和艺术之美。
“蒲砚不只是历史的回忆,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焕发新的生机。”赖庆良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并接受蒲砚,在创作主题上,手工艺人以天府文化为支撑,创新思维,赋予蒲砚更多时代特征。同时,突破传统形式,将蒲石打造为茶台等日常生活用品,让蒲砚不但具有观赏性,还增添了实用性,极具收藏价值,既是物质又是精神财富,可以永久传承。
文创与文旅相结合,在赖庆良看来,也是推动蒲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蒲砚村以盛产蒲砚闻名,聚集了优秀的手工艺人,保存了精美的蒲砚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的美丽村落。”赖庆良认为,大力发展旅游、服务、文创等第三产业,是蒲砚发展的机遇。“游人前来休闲娱乐,亲自感受从制作到研墨、书写绘画的乐趣,也能对蒲砚有新的了解。”赖庆良说,上个月,他们在宽窄巷子邀请孩子们参加蒲砚讲堂,大受欢迎;前不久,在杜甫草堂,他们带来的蒲砚非遗体验也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主动借力文创,蒲砚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对蒲砚的未来发展,赖庆良满怀信心。(记者 陈泳 李萌 摄影 谢明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