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传承人 让非遗变得更“年轻”

作者:余如波 来源:四川在线
2017-06-12 16:59:10
分享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余如波)中午12点,30岁的绵竹年画传承人李德敬匆匆扒了几口盒饭,开始继续印制尚未完成的门神。6月12日,第六届非遗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进入第三天,全国各地数十位木版年画和传统织造传承人公开展示技艺。

精彩的比拼,吸引了众多观众围观。本次活动中,“新生代传承人”指的是相关非遗项目的省级以下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大多数是非遗传承的年轻一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这些年轻人手中,古老的手工技艺有了新灵感、新活力。

新灵感:通过竞技碰撞创意火花

本次竞技活动中,李德敬并非绵竹年画的唯一代表,同样从事此道的父亲前一天便已登台亮相,两人组成的“父子档”成为现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李德敬从小便随家人学习绵竹年画,如今他已经掌握了全套技艺,等待进一步强化巩固后正式“出师”。“参加这次活动,希望能跟同行交流经验。”

为了吸引评委和观众眼球,不少传承人带来了“独门绝技”。现场众多木版年画传承人中,王怡璇显得有些特别:别人都用木版印刷,她却用毛笔蘸着颜料在纸上填色。“手工填色是凤翔年画的古老技艺,现在只有定制产品才会用到。”

现场评委、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认为,这样的竞技活动很有创意,是一种对传统的发掘与再创造。“以前的手工艺人,通常前边开店铺、后面就是作坊,老百姓都很清楚工序。现在通过竞技活动,观众也有机会了解非遗制作过程。”

“不同于展演、展览等形式,‘竞技’将人、物乃至生活串联起来,用整体、活态、生动的方式展现非遗、传播非遗。”非遗节成都执委会国际展览部部长张擎说,“竞技”的重点并非名次,而是促进相关项目之间的交流,碰撞新的创意火花。

新产品:“下里巴人”也能年轻时尚

竞技活动现场,北京宫毯传承人雷洁坐在织机边一言不发,只有手中的梭子往来穿梭。织机上方的一张红色芍药图片,将是这件作品最终的模样。

北京宫毯有700多年历史,是中国宫廷艺术的重要代表,“九龙图”等更是其中的珍品。然而过于显赫的“家世”,也使得宫毯的传承和推广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雷洁等年轻传承人加入,宫毯开始“接地气”,开发小件“民用级”装饰品。

重庆荣昌夏布传承人马琳沁的桌上,一匹夏布的定价高达3500元,令现场观众连连咋舌。然而马琳沁心里清楚,荣昌夏布变身“阳春白雪”其实并不久。马家原本就从事夏布织造和经营,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产品品质还相对粗糙、品种也比较单一,只能将“胚布”作为原材料销往日韩等国,由对方进行衍生品开发。

马琳沁心里清楚,想要占有市场,产品必须提档升级。除了对夏布织造流程进行优化,她还开动脑筋开发了一系列创意产品。马琳沁将夏布与绘画、钉珠等工艺结合,研发出夏布手工钉珠抱枕;针对喜欢茶艺、茶道的人群,她又结合绘画、缝纫等方式开发了具有日本风格的桌旗产品。“原本很‘土’的夏布,变得既年轻又时尚。”

新课堂:不断学习才能推陈出新

传统的“师带徒”,已很难满足新生代传承人的胃口。他们中不少人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将所学运用到传承实践,还不断“充电”应对传承需求。

2009年,王怡璇从上海某高校装潢专业毕业,由于对凤翔木版年画的喜爱,开始学习年画创作。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王怡璇在造型、审美等方面得心应手。近年来,她开始与一些从事设计的大学同学合作,进行年画产品包装、推广。

意识到相关知识的欠缺,一些新生代传承人除了精研技法,还主动借助相关平台“补课”。2016年,马琳沁报名参加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培训项目,分到“笔墨纸砚班”进行1个月的学习。“听了韩美林等很多名家的讲座,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更加幸运的是,马琳沁在培训中结识了一位宣纸制作传承人,两人后来合作开发出一款“跨界”笔记本。“一半是夏布,一半是宣纸,推出之后很受欢迎。”受此启发,马琳沁最近准备再次进行跨界合作,开发夏布与金属工艺相结合的茶漏。

李德敬大学专业为广播电视新闻,他并不觉得与年画毫不相干。“事实上,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产品推广,新闻传播知识一定能发挥作用。”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