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红霞)400多个水稻品种从秧母田移栽到大田,有一个半月了。6月13日,新都先农家庭农场农场主何健组织人员给这35亩田里水稻施追农肥。这片稻田是我省水稻品种鉴定基地,何健点头说:“长得不错!”
3000亩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申报材料已经上报,成都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来人到基地考察过,“比较有希望”,成都蔬菜“第一大户”、四川圣寿源农业公司总经理蒯世军说。
两人都是成都市种植大户,也是历届“成都十佳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上榜者,在成都农业圈里小有名气,堪称“农民工匠”。
搞农业不赔,“真正懂得”是关键
何健的水稻品种鉴定基地
何健毕业于农校,又在种子公司干过,是农业职业经理人中的行家,近年来,他几乎每周都要接到朋友的咨询电话说“想找块地,搞个农场”,农业之热,他感受颇深。
然而,新闻报道里“卖难”的消息时时传来,他的周围也是多有“农业太难赚钱”的哀叹。从事农业20多年,何健被评为四川省劳模,是成都较早的高级农技师,且长年种植传统粮油作物,对农业的体会非常深:“从事农业一个‘懂’字是关键核心,懂种子、懂种植、懂市场,能够摸准市场起伏的规律,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能够赚到钱。”
何健算了一笔账,他的农场有193亩,每亩稻米除去成本收益可达五六百元,加上国家政策补贴,一年总收益差不多有10万元。并且,由他发起的粮油种植联合社,规模上万亩,他提供专业的农资和农技服务,每年技术服务收入也不少。
“未来几年农业还是很有希望的”,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何健近几年每年都要进行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工作,“虽然种子产业总值不大,全国只有50多亿元,但它对产业的影响很关键,这项工作愿意做的人不多,我愿意来做。”
今年,何健的稻田里有20多个成都本土水稻品种进行展示,通过一季栽植的收成来对其他农户作推广。有水稻品种绿色通道试验田,过去水稻品种审定都是由政府部门来主持,从去年起,与国际接轨,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交由育繁推企业自主进行,何健的农场是新都种子站安排的试点和300多个品种鉴定基地。
四川作为全国水稻制种重要基地,何健和他的伙伴们最多时制种达到8000亩,种子量能够满足成都平原的需求。近年来,他的重心逐步转到新技术服务和种植模式创新上,就是想在更基础的环节上做些探索,为更加优质和高产的成都粮油现代化种植贡献一已之力。
蒯世军发展的高原蔬菜基地
逆向而动,“蔬菜大王”作大联盟
从普通农民到“蔬菜大王”,46岁的蒯世军用了30年。今年,他的圣寿源公司栽种规模达7000多亩,在成都市农委的规模种植户中名列第一。
今年,全国蔬菜市场风云变幻,蒯世军种植的蔬菜品种有六七十个,但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比起去年利润1000多万元的好光景象是遭遇了“小年”。“还好有政策性农业保险”,他觉得近年来农业的发展环境改善了很多,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心里有了许多底气。
蒯世军的发展轨迹与发展大势息息相关。2012年,他发起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2013年他投资100万建起了自己的育苗厂。规模上去了,他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也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别人种的我就不种,别人不种的我就种。他的自信来自于在需求一线的扎实调查,他每年都要到全国各大批发市场和经销商处走动,随时掌握一手交易信息。去年,当各地弃种莲花白时,他大量种植,当年4月市场卖价超过了每公斤6元。 2016年,他的蔬菜种植规模达到了7800亩。
规模起来了,风险如何预防?他和44家种植大户选择了建立联盟,他们的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与此同时,他把市场拓展的目光投向了出口销售,“市场半径大了,好品质也能卖出好价钱,我们也能学习到更多先进的农业理念”,蒯世军满怀期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