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余如波) 6月18日,为期9天的“第六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在成都非遗博览园内的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共吸引112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外宾,以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58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56支国内外表演队伍共演出588场;1100个非遗项目参展,非遗产品销售和意向订单总额达8100多万元;现场登记非遗作品2000余件。
300多万游客和群众参与了在非遗博览园主会场、9个分会场以及326个社区开展的各项节会活动;与此同时,有3000多万人次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观看收听了本届非遗节盛况。
紧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在本届非遗节国际论坛上,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齐聚一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表主旨演讲,共话“公约的精神实践与保护”。
本届非遗节上首次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有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土耳其、泰国、日本、尼泊尔、伊朗、印度、缅甸、喀麦隆、马里、乌干达、新西兰、斐济等19个国家的31个非遗项目参展,既展示了各国非遗的多姿多彩,彰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遗的个性和魅力,又展现了国际工匠精神,推进国际手工艺交流互鉴和文化贸易。
土耳其地毯、新西兰木雕、尼泊尔唐卡、日本的银器……本届非遗节“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上展出的各类非遗特色产品达到300余种。在以展示展览为主,展销为辅的前提下,依然受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现场销售和意向性订单超过百万。
展现中国非遗魅力和保护成果
本届非遗节上,“春节”的旱船、舞龙、舞狮;“清明”的都江堰放水节;“端午”的老山歌演唱……39场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活态展演每天都在博览园主会场轮番上演,这也是非遗节上首次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作为独立内容集中展示,体现了中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非遗节“中国戏”的舞台上,汇聚了20余种中国民族民俗表演形式。非遗博览园内的87场戏曲歌舞展演,充分展现出中国非遗保护在保持文化民族性、尊重文化多样性、体现文化时代性上所取得的成果。本届非遗节还首次出现了竞赛的形式,在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上,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场竞赛、304位来自全国的新生代传承人同台竞技,通过“竞技”形式,用整体、活态、生动的方式展现非遗、传播非遗。
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本届非遗节上,各种创新思路为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抛砖引玉”。
在“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上,57家研培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680余件(套)作品,首次集中接受公众“大检阅”。
该计划由文化部和教育部共同实施,借力高校、企业和有关单位,帮助传统工艺的持有者、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销售市场,培养传承人群,扩大就业范围,从而提高其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次开展的非遗作品授权展上,现场登记授权2000余件,成功签约500万元,授权意向签约1400万元。版权授权为非遗传承发展保驾护航,探索非遗现代化发展之路。
让民众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9天时间里,除主会场非遗博览园的各项展演活动外,成华区、武侯区、高新区、新都区、金堂县、大邑县、彭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9大分会场同步开启非遗主题的狂欢盛宴。
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40支演出队伍和来自13个国家的16支演出队伍足迹遍布全市20个区(市)县的326个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非遗魅力。
这是文化的盛会,更是人民的节日。据统计,非遗节期间,主会场非遗博览园开门迎客近30万人次,300多万游客和群众参与了主会场、分会场以及社区开展的各项节会活动,3000多万人次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观看收听了本届非遗节盛况。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