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台“治堵十条”推进科学治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6-20 18:50:10
分享

为进一步改善全市交通运行状况,不断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建成与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治理体系,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畅通,成都市委、市政府日前正式出台了《实施“成都治堵十条”推进科学治堵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成都治堵十条”)。

据成都市公安局副局长、市交管局局长李文胜介绍,“成都治堵十条”提出三大目标体系。首先是推进“城市病”的源头治理。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推进综合施策、精细管理,以时代眼光和国际标准科学修编城市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职住均衡,减少“潮汐交通”。2017年,深化智能交通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提升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科学治堵的信心和获得感。2022年,全面建成智慧交通体系,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第二是增强城市交通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快速轨道交通、地面常规公交和城市慢行交通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2017年,实施街巷加密成网行动,疏通改造拥堵节点。2022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0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65%以上。

第三是提升全民文明交通素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力争通过创新理念、制度、机制、方法,推进城市交通治理,积极推动地方立法,编制地方标准,坚持疏堵结合,解决交通顽症,实现交通秩序好转。推动建立与汽车社会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交通文明。2019年,制定出台《成都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到2022年,文明出行、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强化智慧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根据“成都治堵十条”,成都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对老城区交通系统进行有机更新、功能迭代,在新城区抓好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公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与交通承载、环境容量相匹配。深入推进“互联网+交通治理”。整合大数据资源,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交通精准治理。加强交通诱导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权威交通信息和避堵绕行策略。2017年,开展交通信号配时攻坚,打造出行“绿波带”。

构建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推动共享交通新业态有序发展。高标准推进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交通运行自动感知、交通态势自动研判、交通控制自动调整、交通违法行为自动检测。2017年,启动智慧停车公共服务平台试点、网约车监管平台、共享单车监管平台建设,完善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监管模式,在市域高速公路增设150条以上ETC专用道。2019年,全面完成智能交通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交通运行监测中心。2020年,推进智能交通三期工程建设。到2022年,全面建成智慧交通体系,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监管模式,实现共享交通新业态的规范有序发展。

强化工程治堵,2022年全面建成公交都市

按照“成都治堵十条”要求,将构建快速轨道交通、地面常规公交和城市慢行交通绿色交通体系。2017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79公里。2018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以上。2019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00公里以上,完成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实现枢纽环线双线全线贯通运营。到2022年,轨道交通开通运营总里程超过600公里,铁路公交化运营延伸辐射“1+7”成都平原大都市区城市,成都境内铁路公交化运营总里程达到300公里。

动态优化地面公交网。2017年,购置新能源公交车2000辆,开通运营金凤凰BRT快速公交,新开及调整公交线路40条以上,新增延时服务公交线路10条以上。2018年,开通运营剑南大道等快速公交线路,“环+放射”快速公交运营网络加快形成,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0%。2019年,实现乘坐一次公交到达地铁站全覆盖,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55%。2020年,全面形成与轨道交通统筹匹配的“快、干、支、微”常规公交线网体系,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到2022年,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有机衔接、便捷换乘系统全面建成,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5%。

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以增加慢行资源、优化慢行系统、提升慢行品质为策略,打造和谐优先、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慢行环境。2017年,开展天府广场、人民南路等慢行交通示范项目建设,优化完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道约300公里。到2022年,基本形成以自行车交通网、步行交通网和城市特色慢行线为主的“两网多线”慢行体系。

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建设完善“3绕15射”高速公路和“3环15射”城市快速路网。实现从城区和近郊均有1条以上高速路和1条以上快速路连接,支撑和引导“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2017年,继续加快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等60公里在建快速路项目,计划启动27公里城市快速路改造工程。2017年,打通98条“断头路”,系统推进约800公里未建规划道路建设,促进既有约500公里道路提档升级。2018年,基本消除市域“断头路”,提升路网整体通行能力。到2022年,完成100个城市道路“短平快”改造、550条中小街道路面黑化维护,提高路网密度,完善微循环系统。2017年,优化提升顺城街等8条道路指路系统。2022年,完成市域范围的道路交安设施标准化、智能化建设,构建精细化、人性化的城市路网指路系统提升工程。

强化静态交通管理,加强停车供给和需求管理。分区域、分类别推进停车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停车规模,适度满足居住区夜间基本停车需求,持续推进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到2022年,城区力争新增配建停车泊位55万个,公共停车泊位3万个,逐步减少路内占道停车泊位数量,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结构。探索多元化的停车供给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与运营管理,重点推进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换乘停车场,有效节流引导外部交通、疏解城市交通压力。鼓励单位内部停车场对外开放,推广分时停车、错时停车、分类停车等措施,推进立体化专业停车场建设,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开展中小街道静态交通提质行动。2017年,打造420条静态秩序严管街,着力规范繁华商圈、医院圈、学校圈以及地铁站、客运站、旅游景点、市场周边停车秩序。到2022年,全面提高全市中小街道的通达性和吸引力。

强化占道施工监督管理,有效管控占道施工行为,推广非开挖技术,减少工程施工对交通出行的影响。科学统筹重大市政交通项目建设。固化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施工设计、施工工艺设计、交通组织设计”三同步机制,形成“轨道建设优先、市政配套同步”的施工科学统筹格局。强化占道施工监管,严格查处超期、超面积施工打围行为。优化提升市政施工方式和技术。在市政建设中推广应用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方式、移动式打围模式,缩短现场施工时间;推广非开挖技术,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施工对交通出行的影响。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绿色发展目标。

强化依法治堵,2022实现文明出行和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按照“成都治堵十条”,成都将开展地方立法,完善符合特大城市发展规律、适应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地方法规体系。启动《成都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地方立法,力争2019年颁布实施。编制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技术、静态交通规划设置技术等地方标准,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实施交通综合治理,加快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属地联治共管。2017年,强化黄标车和超标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2018年,推进超标电动自行车淘汰。创新社会共治。2017年,组建“蓉e行”交通众治公益联盟,发动企业、鼓励市民参与,实现城市交通共治共管、共建共享。2019年,推动将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使违法者处处受限。强化社会监督。依托“台报网端”宣传矩阵,广泛刊播交通秩序整治新闻,持续曝光不文明交通行为和交通违法典型案例,开展“交通公益宣传微提示”、“交通法制教育微课堂”、“交通陋习曝光微直播”等系列活动,定期通报“成都治堵十条”进展情况和惠民效果。

集中开展交通秩序大整治,从严治理“七乱”等交通违法行为。常态化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在全市范围持续整治“七乱”交通陋习(乱停放、乱变道、乱掉头、乱超车、乱鸣笛、乱用灯、乱用手机)、“五车”违法行驶(工程运输车、大功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黄标车、低速电动车)、“三驾”严重违法(酒驾、醉驾、毒驾),强化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交通违法、交通事故全过程、全要素监管追责。2017年,将主干道和重点路口的机动车违法率控制在2%以下,非机动车违法率和行人违法率控制在10%以下。到2022年,全市交通秩序明显改观,文明交通理念深入人心,市民文明出行蔚然成风。建设文明畅通示范街(路)。2017年,建成6条文明畅通示范街(路)。2018年,打造22条文明畅通示范街(路),之后每年新增3条,努力形成规模效应。

精细优化城市交通组织设计,科学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提升路网资源使用效率。深挖道路通行潜力。以“绣花”功夫推进路权科学分配,不断推出新的“路口提效、路段提速、路网扩能”交通组织措施,2017年,完成6个路口“双待”(左转待转区、直行待行区)交通组织模式,推进少城片区交通微循环示范区建设。2018年至2019年,建成53个“双待”交通组织路口,逐步推广玉林片区等9个微循环交通组织模式。强化交通需求管理。2017年,学习借鉴外地城市的先进做法,科学制定尾号限行扩面、绕城高速限货等交通出行需求管理措施以及配套疏解惠民政策,优化城市物流配送的交通组织方式;推进公益性的拼车出行,完善多乘员合乘车道(HOV专用道)管理,降低单人单车使用频率。2018年,推出绕城高速分车型分道行驶交通组织措施,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