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揭牌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吴亚飞)7月4日,乐山市鱼咡湾公园内,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为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揭牌。
乐山市政协副主席、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院长刘忠福介绍,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的成立是为了挖掘和再现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主要负责乐山战时故宫文物南迁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战时故宫文物南迁历史进行研究、考证,并对外开展学术交流。
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为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揭牌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馆藏重点文物,故宫博物院曾将众多文物南迁。1939年,先后有7287箱文物转运乐山峨眉,9331箱文物迁至乐山安谷,一直在两地保存至1947年。郑欣淼在仪式上表示,故宫文物在抗战期间存放乐山、峨眉近8年,无一损失,是乐山人民对中华文化和文明传承的重大贡献。
故宫博物院在今年6月2日成立了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同日,乐山决定筹备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目前,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揭牌,将成为乐山推进故宫文物南迁史料整理、文史研究和开发应用的研究平台。
时至今日,跨越近80年,乐山和这批曾在风雨飘摇中到来的国宝,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历史】
16000余箱文物“落脚”乐山护宝8年无一损坏
“这是我第五次到乐山。”郑欣淼坦言,作为“故宫人”,对乐山有着深厚感情,当地政府与民众曾为转运、保护这批故宫南迁文物开展了大量工作,留下了丰富的遗址与遗产。
郑欣淼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故宫文物南迁之路分为南、中、北三路辗转南迁,历时十七年,颠沛流离十余省。其中,中路和北路的终点在乐山,成为16000箱文物的最终“落脚点”。
其中一路9331箱文物,于1939年自南京迁往四川,后由重庆、宜宾辗转,最终存放在乐山市中区安谷镇古佛寺、"朱、潘、刘"三氏宗祠等七座祠宇;另一路文物7287箱经过陆上运输,经成都到达峨眉山,存放在峨眉山大佛寺和武庙。
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
位于安谷镇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馆内记载,当年藏在乐山的国宝中,有一批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清院本《清明上河图》、郎世宁所绘的乾隆香妃戎装油画、王羲之《七月都下》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颜真卿《祭侄文稿》等。如今,蜚声中外的翠玉白菜,原先曾存放在峨眉武庙里。
故宫文物在安谷和峨眉的8年,没有丢失一件,也没有发生一起损毁事故。这批国宝从宜宾沿江而上,乐山民众用肩膀拉着船逆流前行;故宫文物刚至乐山,老百姓主动腾出房屋、祖祠安放文物;乐山遭遇日军轰炸,当地发动紧急搬迁,和故宫人一起转运文物;存放期间,国宝里的丝织品、字画每年都需要防霉晾晒、木箱坏了需要修补,并多次接待内迁大学的教授、学者进行抄录、研阅等,均未发生过任何差错……当年文物搬离安谷时,时任院长马衡留下了“功侔鲁壁”的题字。
【传承】
凝聚集体记忆再现全民参与的“文化抗战”
“要对故宫文物南迁历史和遗址开展系统的挖掘和保护,乐山故宫文物南迁研究院的成立是起点而非终点。”郑欣淼表示,要弘扬故宫精神,加强对故宫文物南迁史系统化、科学化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郑欣淼建议,在乐山,保护故宫南迁文物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乐山人民与故宫人在国难中为保护风雨飘摇的国宝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再现和传承这些文化记忆,可通过搜集整理民众口述、回忆录、诗文题跋等方式,为这段历史增补史料,凝聚集体记忆。
同时,“不仅要挖掘故宫文物南迁这段历史,还应该通过资源整合,将历史中的人、事、物串联起来,形成文化品牌,打造乐山文旅新名片。”乐山文史研究专家魏奕雄谈到。
目前,乐山正在规划建设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打造历史文化遗产保育活化示范项目,并将其列入全市“挂图作战”的重点项目。按规划,故宫文物南迁遗址公园将对安谷、峨眉两地存放和保护故宫南迁文物的重点遗址进行保护和恢复,并对安谷古镇、峨眉西正街按民国风貌进行保护性改造,配套建设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乐山研究院、故宫文创中心乐山基地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