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川博物馆联手“郑丰基金” 关爱抗战老兵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12-21 09:02:17
分享

八十年前的12月17日,南京城内千里血泊,万里愁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正在历历上演着。

八十年后的12月17日,当始作俑者正在巧舌如簧地歪曲事实以图掩盖历史真相时,一位八旬老者带着他以十年心力潜心写就的历史小说及稿费来到四川建川博物馆,向抗战老兵致敬,为现世之人敲钟。

上午十一点,作家、数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郑洪 “郑丰基金”捐赠仪式在建川博物馆聚落壮士群雕广场拉开帷幕。译林出版社副社长李瑞华、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等出席了活动仪式。

捐赠仪式上,郑洪将其著作《南京不哭》(中文版)所得二十万元稿酬捐予建川博物馆,并以此设立“郑丰基金”(郑丰为郑洪的父亲),用于扶持抗战老兵。《南京不哭》(中文版)后续稿费,及此后建川博物馆或社会各界发起的相关捐款活动款项,亦会作为“郑丰基金”的筹资渠道。

《南京不哭》以“南京大屠杀”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学者约翰•温思策、中国学者任克文及南京女子陈梅等人在南京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此书是继张纯如之后,又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以“南京大屠杀”作题痛诉国殇。

郑洪对写作此书夙愿已久,“我是卢沟桥事变前两个月出生的,我经历过八年抗战,所以我能够了解,那个时候的生活不是现在人能够想象的。我要用英文写个英文小说给西方人士看,中国的军队打得非常壮烈,最终我们胜利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为写此书,郑洪旅居南京三月有余,他走街串巷,四处寻访,去伪存真。期间,他结识了侥幸于“南京大屠杀”的两位老人,并如实笔录了他们的战争遭遇。之后,他不惜年迈,春蚕吐丝,十年为期,十易其稿,凭借一颗赤子之心终于写就了这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小说。

郑洪表示,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明白原子弹的杀伤力,也为死伤的日本平民悲悼。但历史不容以理念剪裁,我们有权对世界发声,把中国人过去遭受的苦难说个清楚,唤醒装睡者的良知。他强调要把惨痛的教训交给下一代,“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不容二十世纪的惨剧有一丝丝再度发生的可能。”

“抗战老兵所牺牲的不止时间、安乐,更有性命。他们日渐凋零,我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而我了解到樊先生是一个很正义有壮志的人,他会成为我的这份善心的最好渠道,帮我完成救助扶持老兵的心愿。”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说,“郑洪教授的此次捐赠很让我们感动,对青少年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他们通过《南京不哭》这本书了解历史,也为我们敲响警钟。”

樊建川表示建川博物馆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服务于在四川,以及全国的抗战老兵,让基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