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四川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多项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1月3日,成都高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2017年度重大制度创新案例》,全面梳理制度创新之举,展现位于四川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片区核心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新成果。
挂牌9个月以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先后形成“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企鹅医生“互联网+医疗创新”等改革创新成果案例,取得了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成果40项。在这些案例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类20项、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创新类5项、统筹双向投资合作类5项、推动贸易便利化类5项、激活创新创业要素类5项。
当天举行的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环境保护与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财政金融局、高投集团、新网银行等创新主体的代表介绍了各自的改革创新成果和经验。特邀嘉宾中央党校黄小勇教授对改革创新案例进行点评。他认为,不到一年时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统筹双向投资合作、推动贸易便利化、激活创新创业要素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这些尝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对欧开放合作,以推进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构建全球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为统揽,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关键领域,极化资源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发展、深化协同开放,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打造四川自贸试验区核心区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争当内陆自贸试验区领头羊。
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 探索“放管服”改革新思路
在传统的纸面办公时代,信息化程度十分低下,数据孤岛的存在让不同行政部门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协同,重复工作耗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为此,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挂牌后专门建立基本数据库和云端大数据池,通过在线协报建和协同审批平台,在三维BIM报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实现部分流程的自动审批,大大方便了企业。
通过在线查询平台,系统会根据申报主体的特定情况,自动为其匹配对应的政策,减少企业学习政策的负担。对于群众关心的高频问题,可实现文字和语音的交互问答,形成线上系统与线下政务大厅投放的服务机器人共同工作的新模式。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不仅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上下足了功夫,在优化服务方面也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去年上半年,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在成都高新自贸区诞生,“双创”债务融资工具为支持“双创”发展而“量身定做”,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偿还银行贷款或通过委托贷款、股权投资等,支持一批诚信优质“双创”企业获得稳定低成本融资;而“连锁型”高新技术服务超市的设立让孵化器、政府部门、科技服务提供者与创业者能够有效串联,形成合力,进一步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方存好在发布会上表示,四川自贸区总体方案第一条就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放管服”改革既是基础,也是核心,起着“牛鼻子”作用。“我们的40个制度创新案例里,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有18个,占了全部案例的45%。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厘请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放管服’上取得更大突破。”
“市场+政府”双轮驱动 打造市场化科技创新信用监管新模式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都高新区创新推行“创新信用券”,采取市场导向、“市场+政府”双轮驱动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依托“双创企业信息库”和“双创企业信用库”的建设,收集、整理区内企业、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和经营行为等相关信息并进行信用评级,将信用评级与政策补贴挂钩,实现政策支持额度与信用评级直接挂钩,保障企业享受到真正优质的科技服务,同时也对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诚信引导。
在这一新模式下,区内非公有制企业、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能够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下良性发展。通过发挥市场作用,降低成本,盘活、带动了优势科技资源,弥补创新资源缺乏,推动科技资源共享、配置优化和效用提升,进而增强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双创企业信息库收录企业13967家,并全部纳入双创企业信用库,全球要素资源信息库汇聚载体、资金、技术、专利、产品、专家、服务机构等资源3125项,累计为5000余家高新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10000余家(次)的专业化服务。其中,受理咨询服务8000余家(次),发布供需信息2000余条,在线互动交流2000余家(次),采用创新信用券完成交易3682家(次),企业获得政策扶持累计超过1亿元。(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