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记者从成都市委外宣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成都将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据悉,成都已研究制定了《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下文简称《攻坚计划》),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积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全力推动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成都将围绕建设“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着力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在产能规模、研发创新、标准品牌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建成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培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万亿级产业,壮大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千亿级产业。
围绕建设消费市场引领、创新要素集聚、辐射带动明显的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充分发挥新兴服务业引领转型发展、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着力发展会展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旅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全面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兴服务业质量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培育形成会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
成都将坚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深刻围绕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六大经济形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七大应用场景,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着力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
为加快推动全市重点产业领域攻坚,成都以改革为核心提出“七大重点举措”。
一是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规划建设方式变革。成都将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引领,加快推进“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实施城市综合精细运营,做深做细做优城市设计和配套政策设计,创新城市建设运营理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价值。围绕城市空间具体功能,打造一批重要载体,推动重点攻坚产业差异化布局。实施重点项目攻坚,以全市100个重点攻坚项目挂图作战为主要抓手,推进天府中心、天府奥体城、云锦天府、独角兽岛等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打造产业生态圈,深化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改革。成都将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28个产业生态圈。一方面进一步明晰细分产业发展路径,加快绘制重点产业全景图、重点产业链全景图、重点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名录表。另一方面以重点产业为核心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实施精准招商促进产业集群成链发展,加快建立产业生态云平台提高产业聚合力,以更开放的视野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三是全力培育创新生态链,推动新旧动能接续变革。成都将着力实施新经济应用场景供给计划,前瞻性布局无人驾驶等场景空间和新经济展厅、人工智能测试场等应用场所,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工业云平台等生产场景和实时定制消费、个性化旅游等生活场景。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力争到2020年引育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2家,准独角兽企业累计超过50家,种子企业累计超过500家。实施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取更多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蓉布局,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开展企业研发后补助。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加快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推动实现2020年全市校院企地合作项目正式签约500个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实施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全力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推动实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00亿元。
四是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构筑城市新形态。围绕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实施高品质生活功能配套攻坚,到2020年,建成全市重点产业人才公寓及园区配套住房83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个性化生活配套示范项目,重点打造20个具有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2—3所国际学校、12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加快实施高质量生产功能配套攻坚,到2020年,盘活存量低效厂房、新建标准厂房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专业楼宇不低于150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危废物处理等先行建设示范项目以及专业化生产性配套项目。加快推进以利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构建政府、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联动的24小时便民服务体系,切实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建设“同享共治”的现代服务型政府。
五是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深入推进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到2020年,实现国企资产总额达1500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4.5%左右,资产证券化率30%以上。深入推进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建立战略性行业龙头企业做优做强的激励扶持体系,实施民营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化承诺制改革,推进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确保2018年底前,审批时间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一门式全方位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坚持营造公平公开公正市场环境。
六是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深化要素供给改革。成都将着力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协同,加快建设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新“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联合引才机制,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技能成都”品牌培育计划,大力推广首席技师制度、高端人才“双聘制”。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构建以“一图一表”为核心的项目准入审查机制和适应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弹性供地机制,精准匹配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力争到2020年,全市产业引导基金累计投入重点产业300亿元以上,策划包装重点产业相关PPP示范项目50个以上,项目投资总计1000亿元以上。推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交子之星”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力争2020年全市直接融资比例达60%以上。
七是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统筹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全面构建覆盖全球的国际航空干线网络,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加快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构建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创新“蓉桂新”“蓉桂港”陆海联运模式,建设南向综合运输大通道。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构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的“大平台”经济。聚焦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建设,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生态系统,力争到2020年,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90家。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