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满天飞?成都市政协科协界别建议:完善科普制度机制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科学”流言满天飞?成都市政协科协界别建议:完善科普制度机制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5-15 15: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坐高铁相当于照X光?“量子波动速读”可1分钟读10万字?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冠病毒?喝酒可以预防新冠肺炎?在自媒体时代,科学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社会危害大,损害公众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如何防止被“科学”流言忽悠?在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黄琛代表市政协科协界别在大会发言,建议完善科普制度机制,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市政协科协界别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科普工作联动机制

建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由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对成员单位实施项目化管理,根据所承担的科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和参与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探索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激励奖惩机制,争取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科普工作合力。

二、将成都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纳入立法计划

建议尽快启动起草制订成都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对科普投入、科普设施建设、科普工作条件、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明确和细化,进一步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搭建高效的科普联动机制,从法律层面对科普工作给予保障。

三、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科普事业发展

建议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普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鼓励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具有科学技术教育背景的公务员、职员、离退休人员等从事科普志愿服务,搭建科普平台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与培训机制,逐步完善相关培训制度,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普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大力培养面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的科普人才。

四、加强科学信息化和科学传播建设,实施“科学辟谣”行动

建议按照“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播、源头阻断”的运行机制,建立“成都市科学辟谣平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公众信赖、运行高效的科学辟谣体系,打造最具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精准性的成都市“科学辟谣平台”。建立由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和市场监管、网信办指导,专业学会协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的“成都市科学辟谣资源库”,组建成都市科学辟谣专家团队并建立成都市年度科学传播首席科学家的评选制度。

做好精准性、全方位、立体化的一体化传播矩阵,通过“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科普熊猫”微信公众号、“你好科学”电视栏目和地铁电视、报纸和社区科普宣传栏等传播渠道,精准推送辟谣资源,广泛传播,引导社会正确舆论,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在新闻媒体开设科普专栏或者专版,组织不同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提升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开展辟谣宣传活动和工作交流,与知名媒体联合发布科学类辟谣榜单。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