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眉山行”探寻眉山生态“蝶变”之路

“生态眉山行”探寻眉山生态“蝶变”之路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6-06 15: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由眉山市委宣传部、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生态眉山行”集中采访活动近日举行,来自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十余名记者开启为期两天的现场采访活动,多维度、深层次解码眉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特色亮点和经验。

媒体团首站来到甘眉工业园区通威高晶硅太阳能电池智能工厂。拥有16条全封闭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的A1车间,是全球建筑面积最大、产能规模最大的单电池生产车间。通威安全环境部部长张培介绍到,日产240万片高晶硅电池的产能将产生近1万吨的废水,通过工厂预处理废水后,部分可循环回流再利用,其余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园区污水处理厂。

与此同时,按照1吨污水配套10平方米人工生态湿地的原则,园区在污水处理厂末端全面建设配套人工湿地,形成“污水处理厂生化工程处理+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双重治理体系。该项目占地约50亩,设计处理污水能力1万吨/日,采用“多级人工湿地+氧化塘”自然生态处理方式,分区域人工种植旱伞草、菖蒲、美人蕉、睡莲等耐污天然植物。难以想象,眼前成片的花海绿地脚下静静流淌的是正在被净化的工业污水。“经过24小时的循环净化,20%的净化水可用作园区地面清洁用水再利用,其余达排放标准直接排入思蒙河。”湿地项目负责人、眉山市派普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昊说。该项目作为样板试验田具有运营和维护成本低、抗冲击能力能力强的优势,实现了“化学治理+生物治理+物理治疗”的有效融合,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悉,眉山市目前已建成1000余亩配套人工湿地。

在眉山,生态治理行动已成为水环境治理的特色亮点和可复制经验。

来到丹棱县幸福古村,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民风淳朴,至今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民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两个参观点之一。村民赵大爷感叹“这两年幸福古村变化太大了,不仅生态好了,前来参观旅游的人也多了。”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的美景触手可及,这已成为百姓最真切的感受。

眉山市丹棱生态环境居农村自然生态股股长蒋汉勇带领记者们走到村里农家乐附近的一处平坦草地,这是一处“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该设施总投入约30万元,日处理污水量15吨,约200名村民的使用量。依次掀开几个有序排列的窨井盖,从第一个充满恶臭的厨卫黑水、灰水混合污水收集池到几步之遥的净化蓄水池,“高科技”暗藏在这里,里面分布着约3平方米和各个房间排水管相连的污水净化槽。净化槽里,采用生物解除氧化工艺,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污染物,经过72小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就能大部分去除,污水变成清水。蒋汉勇俯身捧起净化蓄水池里清澈无异味的净化污水边说边展示给大家看,据介绍,分散居住的农户更适合建设格栅沉渣池、调节池、厌氧发酵池、沉淀池,末端配套建设生态湿地,处理后的污水可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丹棱县共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500余座,直接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

多年来,丹棱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废物资源化利用。以“户分类、村收集、县转运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为主导,探索出“一元钱”撬动农村垃圾治理新机制;加大推广农村“厕所革命”,于2020年达到全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全域构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效治理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