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走进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

“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走进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9-18 09: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距离四川省成都市37公里的崇州市隆兴镇,水源丰富,交通便利,作为国家级长吻鮠原种场和国家级斑点叉尾鮰良种场—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便座落在这里。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长吻鮠为保种对象的国家级原种场,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承担了全国长吻鮠原种采集、驯养、供种等任务,先后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全国斑点叉尾鯝联合育种项目合作单位、 四川省水产科技项目引智基地等称号。

近日,“走进10+3乡村振兴看四川” 2021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采风行活动到访于此。

场内矩阵分布各类精养亲鱼池、成鱼池及苗种池283亩,进排水系统工程2.7km。自2001年建场以来,工厂化养殖育种车间、实验办公综合用房、科研综合楼及配套培训室、实验室、室内循环水养殖室、标本室等相继落成,可综合开展鱼类生长研究、稻鱼种养养殖新模式开发及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救护等相关工作。

据了解,经过多年努力,原种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长吻鮠原种长江采集、内塘驯养、大塘选育,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和繁育的技术路线,采集长吻鮠原种5.4万尾,选育长吻鮠原种3万尾6万公斤,实现了长吻鮠苗种繁育人工养殖的从无到有,目前每年能向社会提供长吻鮠原种亲本2000尾,斑点叉尾鮰良种1000尾。

同时,原种场还肩负着恢复野外种群的使命,每年6月6日全国放鱼日的增殖放流活动,数千尾长吻鮠经过选育驯养放归长江,而另一部分原种被送往其他良种生产单位繁育优质苗种,截至目前,全省长吻鮠的苗种繁育量占全国80%、养殖产量占全国的50%,年新增养殖效益3亿元,养殖农户亩均效益超过3万元,较养殖常规鱼类增加1倍以上。

“为了保护长江长吻鮠原种采集的同时,我们还要选育长尾鮠的新品种,争取5-10年选育成功。”四川省长吻鮠原种场场长魏震介绍。

在原种场末段,11.3亩的养殖尾水处理池已建成,总投资200余万元,经微滤机过滤沉淀物理净化、生化处理、生态浮床等多重处理,养殖尾水循环使用率可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池内分区域种植的水稻、菖蒲、美人蕉等耐污天然植物与水面交相辉映,是原种场最美的一道风景。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还将引入2000只三角帆蚌进行植珠养殖,净化水质的同时,珍珠养殖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这将成为池塘养殖水环境治理的特色亮点和可复制经验。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