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代表王暾: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助力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四川既是“天府之国”,也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发、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完善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建议: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铁塔”模式,助力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四川省人大代表王暾: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助力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1-20 11: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四川既是“天府之国”,也是我国自然灾害最频发、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完善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四川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建议: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铁塔”模式,助力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灾害预警可以为民众和工程提供预警时间,减少人员伤亡、次生灾害、经济损失。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是坚决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关于“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指示的具体举措。王暾介绍,目前四川省各涉灾部门所布设的监测预警设施(其实是广域物联网)可以通用和共用,但由于分属于不同单位和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和资源的浪费,也人为增加了基层管理人员和受益百姓的负担和压力,降低了综合灾害监测预警效率,可参考“一网通办”、四川省大数据中心的工作模式,将政务系统的统筹建设和数据互通延伸到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物联网设施。

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设施,四川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王暾介绍,目前四川省的地质地震灾害、山洪灾害、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重叠性,相关部门、单位和企业在各自领域已各自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在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建设综合灾害预警平台的基础条件,并拟在十四五期间扩大涉灾领域的预警体系建设规模。

与此同时,四川灾害预警领域具有显著先发优势,具备开展集约化建设的人才、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四川在灾害预警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例如,在科研力量方面,四川有中科院山地所、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专业科研机构;在顶尖人才方面,有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等在内的灾害预警人才队伍;在科技成果方面,“四川智造”“成都智造”地震预警、滑坡预警、泥石流预警科技成果、应用服务已经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随着灾害预警技术及解决方案日渐成熟,四川省已具备在整合、兼容各涉灾部门现有传感器、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共享化、集约化的单灾种、多灾种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技术条件。

为此,王暾代表建议:

一是集约化建设灾害预警基础设施,打造灾害预警领域的“铁塔”模式。在涉灾监测预警项目立项、验收时,探索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及与灾害预警专业机构、科技企业协同(PPP)共建灾害预警网、中心、系统平台,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同时减少建设运维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实现集约化、共享化、标准化,为全国创新示范。同时促进已建成的预警系统的信息的互联互通。

二是推动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四川省中小学、社区、化工厂等灾害风险高发区全面应用灾害预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

三是开展立法调研,为灾害预警行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灾害预警具有科学性、公共安全性,既是科技创新,也是新型公共服务,需要立法保障。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