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非遗节释放资源合作新动能

成都国际非遗节释放资源合作新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3-20 20: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20日,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资源合作和机会清单发布会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五洲情会展中心举办。

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是我国唯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持续参与主办的节会活动。第九届非遗节将于5月28日至6月3日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本次发布会围绕节会资源征集、市场合作及非遗博览园园区建设推出了三份重磅机会清单。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面向社会发出资源征集清单。“征集创意表达”板块广纳开幕式表演、展陈创新等设计巧思;“征集优质资源”板块征集群众和学生非遗演出队伍、非遗与科技融合项目、传统医药成果及非遗IP授权案例;“征集氛围营造”板块征集开幕式嘉宾服饰及非遗博览园非遗艺术装置;“发起全民参与”板块发起“青年推介官”号召行动,向非遗传承人、新媒体创作者及传统文化传播者发出成为“青年推介官”的邀请,期待各界携手,以创意赋能非遗,用科技焕新传统,共绘文化自信新图景。

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发布的市场合作清单,推出非遗节品牌授权合作、开放招商合作两大核心板块。品牌授权包括品牌标识使用、产品联名开发,为企业强化品牌赋能。开放招商合作按模式将合作方分三个层级,依次享有不同权益。现场招募非遗美食集市、手工艺集市、老字号联动市场主体参与,与企业实现长效共赢。

成都传媒集团聚焦第九届非遗节主会场——非遗博览园的场景更新、非遗创新发展,发布“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2025年非遗节活化创意融合实践倡议”及“非遗主题微短剧项目”。

其中,“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2025年非遗节活化创意融合实践倡议”旨在开启“文化场景+商业逻辑”的创新融合模式, 构建非遗生态圈层、培育产业融合新动能。园区引入众多头部品牌,探索“产园融合”经济发展,布局短剧拍摄、IP联动、数字体验等多个业态。该清单首发“非遗元素融合型VI体系”“创意非遗主题精神堡垒”“共创非遗融合商业空间”三大主题征集,包含九大合作机会,旨在创新传承非遗,打造共创基地。“非遗主题微短剧项目”面向有创作意愿的拍摄团队及演员、合作品牌方、非遗匠人征集合作,共同助力成都建设数字文创经济新高地。

“非遗的传承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活力。”活动主办方表示,三份“机会清单”正是希望借助市场化合作模式,打通开放、合作、共赢通道,推动非遗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化。

发布会还同步启动“青年推介官”全民号召行动,向全国非遗传承人、新媒体创作者及传统文化传播者发出邀约。活动号召青年群体加入非遗节推广行列,通过短视频创作、跨界演绎等新潮表达方式,在文化艺术、数字传播等领域打造个性化非遗叙事,实现“为自己发声、为非遗节代言”的双向赋能,带动更多年轻人感知非遗之美、传承文化薪火。

首届非遗节于2007年举办,2009年,原文化部正式复函同意非遗节落地四川,定点成都,每两年举办一届。截至目前,八届非遗节已累计开展主体及配套活动3000余场,共有10000余个国内外非遗项目参展,600余支表演队伍参演,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和国内5万余名代表参加,现场参与市民游客3000余万人次。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彭超)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