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凉山行走进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由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媒体记者、青少年学生和志愿者代表组成的5支队伍,亲身感受三河村的发展变化,了解凉山“农业强州”新发展。
地处大凉山深处的三河村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落,曾经为深度贫困村。近年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让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前,村民们喝上了放心水,通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村里民宿修好了,游客多起来了,我的小卖部生意也更好了。”村民吉好也求在家门口笑着向众人打招呼,请大家到家里参观。
吉好也求家原本住的是土坯房,陈设简陋,因为缺乏功能分区,一家人吃住都挤在一起。2019年2月,他家搬进了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宽敞明亮的新居。新房子有了单独的卫生间、厨房,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在新房子里,吉好也求开起了小卖部。他和妻子还获得了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加上流转土地、养牛等收入,去年他家的家庭总收入达到了17万余元。
据三河村第一书记刘国富介绍,三河村传统种植规模逐年增加,有红梨200亩、冬桃370亩、中草药100亩。养殖业更是发展迅猛,如今已成为全县养牛第一村,有西门塔尔牛1300多头、羊2300头、乌金猪2000余头。
“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刘国富说,村里的产业形态正在逐渐丰富,逐步完善了酒店、民宿,打造了斗牛场、“村BA”篮球场、民俗一条街等文旅业态。去年,村里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达19850元,比前年又增加了2000余元。
三河村的变化被记录在了位于西昌市的凉山州脱贫攻坚陈列馆。以“索玛花开幸福来”为主题,陈列馆共设两层,布展面积达2800平方米,收集了大量珍贵实物及图片、视频,展示了凉山脱贫攻坚艰辛历程和沧桑巨变。
近年来,凉山州大力实施“农业强州战略”,聚焦打造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天府粮仓”凉山片区两大发展目标,加快推动形成以粮油、生猪、草食畜、水果、烤烟、蔬菜6个“百亿级”和林果、蚕桑、马铃薯、花椒、家禽、种业、中药材、花卉8个“十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为主体的“6+8”产业集群,持续擦亮凉山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局长阿呷说哈表示,特色农业已成为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支撑。凉山州全力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转变,已形成县县有主导产业、乡乡有帮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