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小叶丹后人讲述“彝海结盟”传奇故事

追寻红色足迹 小叶丹后人讲述“彝海结盟”传奇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19 13: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17日,“长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传教育活动凉山行走进冕宁,参观彝海结盟纪念地,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长征精神,重温红军长征过冕宁的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20日进入冕宁,5月28日离开,短短9天里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彝海结盟”。5月22日,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又称沽鸡家支)首领果基小叶丹(1894-1942)在彝海边按彝族习俗歃血为盟,以水代酒结为兄弟,并赠予“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

“彝海结盟”之后,小叶丹派族人护送红军7天7夜,顺利通过百里彝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宝贵时间,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

群山映衬下,大理石雕刻的“彝海结盟纪念碑”前,小叶丹外孙、全国人大民委调研室副主任伍龙在活动中讲述了彝海结盟的故事;国防大学教授刘波作《泸沽转兵》红色故事宣讲。波光粼粼的彝海边,情景剧《彝海结盟》再现结盟场景。

据伍龙讲述,红军离开后,国民党要追究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的罪责,可小叶丹宁愿倾家荡产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把旗帜交出来。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小叶丹把这面旗帜当作民族团结的见证和民族解放的希望。他生前曾嘱咐妻子:“只有红军和共产党讲民族团结,把我们彝人当人看,这样有情有义的军队一定会回来的,万一我有什么意外,你一定要保存好这面旗帜,等红军回来时亲手交给刘大哥。”

遗憾的是小叶丹并没有等到红军回来的那一天,于1942 年6月18日遇袭牺牲,年仅48岁。小叶丹去世后,家庭一下失去顶梁柱,他的妻儿陷入了困境。好在小叶丹有一位深明大义、坚韧勇敢的妻子,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小叶丹夫人始终不忘丈夫的临终嘱托,深信红军会回来,深信“刘大哥”会回来,深信革命会胜利。

面对敌人翻箱倒柜、敲诈勒索、威逼利诱,她先是把旗子藏到背篼的夹层里,又担心暴露。几经思考后, 她把旗帜缝进自己所穿的百褶裙夹层里。近3000多个日夜的等待和坚守之后,终于在1950年3月28日,冕宁迎来了和平解放。小叶丹夫人和小叶丹的兄弟果基尼迫,将这面珍贵的旗帜献给了国家。

伍龙说,历史上彝汉关系曾十分紧张。彝区流传过这样一句谚语:“汉族不能做朋友,石头不能当枕头。”而“彝海结盟”实现了彝族和汉族是一家人的转变。他表示,我们今天回顾和铭记这段历史,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小叶丹的后人,亲眼见证家乡的发展变化,伍龙感慨万千。“从解放后打破奴隶制,实现人人平等;到改革开放,大家的生活日渐好起来;再到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伍龙说,他曾给外公写过一封信,在信中告诉他说:“你当年所要追求的安定、和平、幸福的生活,如今在你的家乡已经实现了。”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彭超)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