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海拔3200米的德格印经院用3D扫描技术记录雕版印刷的六字真言已成为现实,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五一”小长假期间,来自上海的百人旅行团游客王晶晶与当地导游扎西正就“丝路甘孜·川西秘境”的文明印记深入交流。他们所驻足的G317国道,正是串联起“丝路甘孜·川西秘境”的文明动脉。
据悉,由四川甘孜州文旅部门启动打造的“丝路甘孜·川西秘境”文旅品牌,以“南丝路”为历史背景,以“川西风光”为底色,以“康巴文化”为内核,以“一带一路”为重要战略规划目标,着重文旅融合和产品体验,在传统游览观光式旅游基础上以“沉浸式体验旅游”为主着重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及地标性文旅IP,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丝路甘孜·川西秘境”风光(邹立军摄)
文脉赓续:丝路基因激活文化共同体新生态
甘孜州地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四川段的重要节点,是多民族交汇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为深入挖掘“丝路甘孜”的文化内涵,甘孜州文旅部门携手国内顶尖学术机构及资深专家,组建专业科考团队,沿着古老丝路遗迹开启艰辛探寻之旅。
科考团队累计行程近五千公里,细致考察四十余处古道遗迹、关隘要塞、古渡口、石刻艺术、博物馆珍藏及宗教寺庙。在炉霍县呷拉宗茶马古道冶炼遗址,专家们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初步推测该窑炉是首次在西南地区石棺葬分布区域发现较早的冶铁遗存,对研究西南地区金属冶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道孚县的泰宁古镇,虽历经岁月侵蚀,城墙现仅存残损的两段,但仍然能感受到其是藏汉文化交融的典范。
科考人员通过查阅古籍、与当地老人交流,还原了古驿站在丝路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最终,精心整理书写出近4万字的《“丝路甘孜·川西秘境”科考报告》。这份报告犹如一把精准的钥匙,解锁了甘孜丝路文化的基因密码,为后续文旅深度融合、科学规划与开发提供了坚如磐石的理论支撑,让甘孜的文旅发展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之上。
今年4月23日,学术专著《甘孜岩画》在甘孜州康定市正式发布。该书由中央民族大学、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甘孜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出版,内容集中呈现了在甘孜州广泛分布的旧石器岩画遗址遗迹风采,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旧石器岩画的空白”,突破了学界对古人类活动范围的传统认知。
此外,德格印经院珍稀雕版研究保护项目成为藏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的关键行动。2024年9月15日,随着杭州国家版本馆与德格县人民政府携手合作,该项目正式启动,德格印经院这座承载着藏族千年文化智慧的艺术殿堂,就此开启数字化转型新征程。
此次研究保护项目运用先进的无接触式、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技术,对雕版进行全方位扫描。目前,已完成阶段性数字化采集工作。这些雕版被精准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资产,为后续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提供丰富准确的数据支持,也为实体雕版穿上“数字盔甲”。
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品牌焕新:多维破圈激活丝路文旅新势能
甘孜州以“丝路甘孜·川西秘境”品牌为核心,构建“国际传播+网红经济+内容共创”立体化营销体系。纪录片《探秘丝路甘孜》通过文成公主入藏路线考古实证,全网播放量超4.7亿次;“网红局长”刘洪联动丁真发起“丝路甘孜·非凡之路”公益穿越,吸引百亿级流量曝光。2024年获国际艾奇奖金奖,成为“一带一路”文旅出海标杆。
线上,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精心策划发起了诸如“我为丝路甘孜代言”网络创意大赛、“丝路甘孜·非凡之路”等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话题活动。“我为丝路甘孜代言”网络创意大赛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话题总阅读量超18.5亿次。这些话题活动点燃了网友对甘孜探秘的热情,同时,利用各大新闻平台联合报道、OTA平台产品全面覆盖等方式,全方位展示甘孜的旅游资源与特色产品。
线下,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丝路甘孜·大型穿越主题活动”,广邀文旅领域的嘉宾、资深探险家以及众多旅行爱好者齐聚甘孜。近年来开展的“丝路甘孜·非凡之路”G317大型穿越主题活动,提出“公益环保、公益助农、公益助学”三大计划。参与者在领略甘孜魅力的同时,为当地生态保护捐赠物资、推广特色农产品,如帮助当地牧民销售牦牛肉干、奶制品等,还为贫困学生提供学习用品、资助学费等,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社会价值与美誉度,让甘孜文旅品牌形象愈发深入人心 。
甘孜州还积极打造网红文旅IP及个人IP,“网红局长刘洪”以其独特的宣传方式,向外界展示甘孜的美景与文化,全网传播量超过百亿人次;“甜野男孩丁真”的爆火,也让更多人关注到甘孜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丝路甘孜·川西秘境”品牌注入新活力。
产业共生:全域联动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依托G317走廊,甘孜州康北道孚、炉霍、色达、甘孜、石渠、德格、白玉、新龙八县形成“景区带村+非遗兴产+生态反哺”联动模式。白玉河坡藏族手工艺村将“白玉藏刀”锻造技艺转化为文创产业;石渠长沙贡玛湿地推行“门票收益生态补偿”机制,带动农牧民年增收超3000元。2024年,康北文旅产业拉动GDP增长明显,成为全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甘孜州以“丝路甘孜·川西秘境”品牌为引领,围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康养休闲、户外运动等特色,开发建设精品旅游产品体系,擦亮中国最美雪山、中国最美湿地、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美藏寨、中国最美康巴汉子等旅游名片,打造最美高原之旅、丝路甘孜之旅、国际高端野生动植物摄影之旅、格萨尔文化之旅、长征红色文化之旅等精品线路,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
石渠星空(但晓军摄)
在生态观光方面,从“异域星球”道孚墨石公园,到“天边草原”炉霍宗塔草原;从“穿越千年的王城”甘孜格萨尔王城,到“近九百年历史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玉噶陀寺;再到“千年不倒的石经城”石渠松格嘛呢石经城,每一处都让人叹为观止。而“雪山下的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最美高山湖泊”德格玉龙拉措,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此外,甘孜北线还汇聚了众多非遗瑰宝,“联合国人类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格南派藏医药、“联合国人类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色达藏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炉霍郎卡杰唐卡均源远流长,令人神往。而“炉霍山歌”的悠扬、“甘孜踢踏”的欢快、“石渠真达锅庄”的豪迈、“白玉手指锅庄”的灵动,则诠释着这片丝路走廊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
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许多乡村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如炉霍县虾拉沱镇、雅德乡,村民们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按照当地传统建筑风格进行装修,内部设施却十分现代化,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村民们还售卖自制的手工艺品、特色美食,如红军餐等,增加收入来源。据统计,自“丝路甘孜·川西秘境”品牌推广以来,康北片区游客接待量年同比增长32%,带动当地就业人数显著增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G317高原丝路文化走廊的共生密码,在于其对“历史基因”“生态本底”“创新动能”三者的有机整合。“这条国道不仅串联起川西秘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更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在守护传统中拥抱现代,在生态优先中实现发展,在文化交融中凝聚共识。”甘孜州政协副主席、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表示。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