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

西南财大: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5-28 15: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4月,西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财大”)大四学生雷颖茜在联合国驻地协调员办公室(哥伦比亚)实习志愿服务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主动提出,希望将她的服务期延长3个月,因为她的工作“不可替代、不可中断”。这只是西南财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十多年来,从打造专业课程体系,到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再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西南财大以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区位优势,书写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答卷。

深度聚焦“一带一路” 打造专业“金课”

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全球贸易格局加速重构的大背景下,跨境电商正成为突破贸易壁垒、重塑国际产业链的关键力量。在西南财大《数字经济与贸易》课堂上,一场围绕 “一带一路” 跨境电商转型的讨论正在上演。同学们聚焦通关效率瓶颈、物流网络优化、数据安全治理等现实痛点展开深入研讨,其中不乏解决问题的真知灼见。国际商学院副教授蒋海曦对大家的表现赞不绝口:“同学们将经济学理论灵活运用于国际贸易场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国际商务人才应有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

近年来,西南财经大学将“一带一路”元素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并与四川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国际商贸城等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剖析真实案例、实地调研通关流程、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等场景化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深刻理解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与商业运行逻辑。

在“亚洲第一大铁路港”成都国际铁路港,同学们被中欧班列堆积如山的集装箱、纵贯两层楼的3D动态数字展厅深深震撼;在义乌和广州,同学们在实地调研中感知国际贸易从商铺规划到工商管理、物流服务的前沿趋势,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机遇有了深刻体会。

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西南财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学校围绕“一带一路”打造专业核心“金课”群,建设国际贸易实务等11门慕课;建成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打造高端校外导师库,“改革开放40年四川风云人物”及“世界船王”马士基公司高层代表等各界大咖走入课堂;依托“一带一路”主题的国家社科、自科基金等重大项目,以高质量科研反哺教学。

参与全球治理 青春在国际舞台闪光

2024年,雷颖茜进入位于哥伦比亚的联合国驻地协调员办公室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办公室唯一中国籍成员,她承担着文化翻译与资源对接的双重责任,积极推动联合国与中国驻哥伦比亚机构合作。到了她实习任期要结束的时间,鉴于其“若任期结束,相关合作面临中断风险”,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希望将她的服务期延长3个月。这份来自世界的认可,正是西南财大强化学生“国际胜任力”培养成效的有力体现。

最近,大数据管理专业研二学生张景行也踏上了赴国际组织历练的征程。目前,张景行正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开展志愿服务。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全球化视野参与涉农领域国际合作,其出色表现得到联合国各方高度认可。“过去半年,我的国际视野得到了很大扩展,综合能力也在跨文化协作中快速提升。”张景行感慨道。

随着西南财大深度开放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西南财大学子前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学习与实习。近年来,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西南财大学子共有40余人,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日内瓦总部、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

“一带一路”留学生培养成效显著

来自坦桑尼亚的JAPHET MTATURU是西南财大金融学博士毕业生。结束学业后,他回到坦桑尼亚高校任职,把在西南财大所学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入所在院校的教学改革与政策制定,积极投身中国与非洲投资领域的学术研究,持续推动中非学术交流与合作走深走实。“我希望成为中非交流的桥梁,让更多非洲学子受益于中国的发展经验。”JAPHET MTATURU 真诚地说道。

在西南财大,像 JAPHET MTATURU 这样“知华友华”的“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十余年来,该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构建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培养了大批兼具专业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为共建国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除人才培养外,西南财大主动搭建“一带一路”智库平台,先后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国家研究中心等机构,系统开展共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研究,为深化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在国际合作层面,西南财大加入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并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具有西南财大特色的“一带一路”教育开放格局。

为促进双向交流,西南财大还设立学生出国(境)留学奖学金,鼓励学子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习实践,同时吸引更多沿线国家学生来华深造,推动“民心相通”走深走实。数据显示,近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显著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外青年通过互学互鉴,成为文明交流的使者。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王春燕 闫文静)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