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西南财经大学邂逅美丽中国

他们在西南财经大学邂逅美丽中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9 18: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西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财大”)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良好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持续为“一带一路”倡议厚植民意根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专家智慧,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南财大力量。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校留学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才。他们活跃在各国教育、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流等领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策出力。

“中国学者的科研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毕业生 万丹青(巴基斯坦)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为巴基斯坦带来了很多人才和先进技术,也让我接触到关于中国科技、人才、高等院校等方面的信息。2016年,我成功申请到西南财大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博士项目,并由此开始我的中国留学之旅。刚到中国的时候,我连最简单的“你好”都不会说。经过刻苦钻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4级的考试并顺利进入专业课学习,在统计学院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进入专业学习之后,我结识了很多中国师长和同学。但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一定是我的导师朱南教授——他不仅是我的学业导师,也是我人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朱南教授在科研学习中对我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也对我格外关心。他并没有因为我是一名留学生而放松学业要求,也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而另眼相待。在朱南教授的指导下,我先后发表了4篇SCI/SSCI期刊论文,其中外A级1篇,外B级1篇,外C级2篇,并获得学校国际学生学术论文奖励。读博期间,我还参加了国际数据包络分析学会年会和中国管理学年会,并在两场年会的专题论坛中进行了科研报告。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学术研究的爆发力。中国学者们的专业、执着和勤奋都使我明白,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正是依靠着这些科研学术人员,以及在各个工作岗位的每一位中国人不断奋斗才得以实现。而这一切也激励着我,使我以更专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去。在留学西南财大的时光里,我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对我而言,始于西南财大的中国之旅是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我希望自己能为巴基斯坦和中国两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通过讲述我的中国故事,向

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国文化让我着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 李玫蜜(泰国)

我与中国的缘分,是从我在泰国玛希隆大学读本科时开始的。泰国有很多中国企业,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所以,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我开始了汉语的学习。当时,身边很多人都说汉语很难。但我由于喜欢中国文化,也喜欢汉字,所以慢慢开始学习这门新的语言。每当看到汉字,我都会感受到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对我来说,汉字的笔画排列在一起时,宛如艺术一般,又像是微风轻轻飘过水面,激起的那一圈美妙的涟漪。总之,汉字让我着迷。大学毕业后,我在泰国一家软件公司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数据处理工作,并由此产生了对数据研究的浓厚兴趣。基于前期的中文积累和数据行业工作经验,2016年,我决定辞职前往中国求学,目标是位于天府之国的西南财大。历经重重考验,我终于如愿申请到了前往西南财大读研的机会。但是,到了课堂才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始终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于是,我一边

提升自己的汉语能力,一边如饥似渴地加强对数据库、Python编程、机器学习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汉语水平不够,我就辗转寻找英语资料来学习。总之,一定要把课堂的问题学深学透,以便跟上老师同学的步伐。幸运的是,在求学过程中,总有老师、同学向我伸出援手,给我指导正确的解决思路。现在想起来,真的非常感谢他们。硕士顺利毕业之后,怀揣着对专业知识进一步学习的渴望,我决定继续在西南财大攻读博士学位。在中国求学期间,我深深地迷上了中国美食。身在成都,我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川菜。每有空闲,我总是乐此不疲地穿梭在成都大街小巷,去寻找当地人最喜欢的川菜味道。从火锅、甜水面、水煮鱼、跷脚牛肉,到钵钵鸡、回锅肉、酸辣粉……说到川菜,我总有讲不完的话题。在西南财大学习之余,除了学中国语言、品中国美食,我还学习了中国乐器——古筝。小时候,我经常在中国电视剧看到演员弹古筝的场景,那唯美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古筝的声音很特别,每当弹奏的时候,我总能找到内心最平静的时刻。  回首这些年在西南财大的学习生活时光,我受益很多。中国的教育水平很发达,学习资源很丰富,教师很敬业,学生很勤奋。在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中国人尤其是成都人都非常热情,身边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把成都当作我的第二家乡了。我希望毕业以后,可以留在这座城市继续工作和生活,继续和这片美丽的土地相依相伴。

“问道西南财大,心系坦桑尼亚”——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生 弗兰克(坦桑尼亚)

近年来,中国和坦桑尼亚两国关系日益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过去十年间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2024年恰逢中坦建交60周年,60年来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为双边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多项合作项目已在坦桑尼亚落地。其中包括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期间签署的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以及2022年签署的关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与蓝色经济的合作文件。在人才培养领域,中国主导的各类培训项目为坦桑尼亚民众提供了多元发展机遇。我便是受益者之一。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两国合作,我有幸获得奖学金并来到西南财大攻读博士学位。

  来到成都后,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的魅力——从传统习俗到现代文化,从问候礼仪、语言特色到饮食风味,都让我耳目一新。更让我难忘的是,我的中国同学们常常给予我关怀与帮助,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善、勤奋与相互尊重。在学术道路上,我的导师董艳教授一直给予我专业而悉心的指导。她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更见证了我研究能力的成长。从论文的论点构建、研究框架设计到计量经济学方法运用,她总能通过精准的点评和深入的讨论为我指点迷津。毕业后,我将回到坦桑尼亚,进入政府培训机构工作。我深知,这段在中国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我渴望用所学知识为中坦两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希望能以西南财大校友的身份,向更多坦桑尼亚同胞讲述我与中国的故事,让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绵长。(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王春燕)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