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再访悬崖村”新闻发布会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召开。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自2020年5月搬迁至位于昭觉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以来,悬崖村村民在党委政府和社区的帮扶下,走上了各类工作岗位,拓宽了收入来源,人均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据昭觉县古里镇党委书记帕查有格介绍,2018年之前,悬崖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到2024年人均收入已达到19600元,增幅292%;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之前的2万元增至2024年的23万元,增长了11倍。
帕查有格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帮扶带动下,悬崖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实践中创新和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村里注册了“悬崖村”农产品系列品牌,以“农户+村集体+公司”的模式带领村民发展脐橙、油橄榄、绵羊养殖等项目。
“为了带领村民把富农项目做好,我们邀请专家上门给村民们传授技术;带领村干部外出跑市场,找销路……目前,全村已种植油橄榄315亩、脐橙45亩。”帕查有格说,2022年以来,通过油橄榄产业实现劳务、土地流转等收入近30万,销售“悬崖村”脐橙8万余斤,农户自主经营销售脐橙农户平均收益约2000元。
2017年,凉山州、昭觉县两级财政投入100万资金,乡村投入3万人次劳动力,耗费120吨钢材,建成宽度1.5米、间距20厘米的由6000根钢管、2556级阶梯组成的钢梯,让悬崖村村民的日常出行有了安全保障。依托悬崖村钢梯这一核心资源,2023年以来,凉山文旅集团投建了昭觉悬崖村天空之谷项目。
“悬崖村是全国脱贫攻坚伟大成就的历史见证地,必须建设好、发展好。”凉山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苏解放表示,天空之谷项目计划投资3.33亿元,规划建设“三区一谷”(北区、中区、南区和古里大峡谷)。项目一期试运营以来,接待游客6.8万人次、团队56批次。2024年,推动悬崖村钢梯IP升级,获“海拔跨度最大的钢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攀岩与文旅融合的象征。
该项目实行“国企+村集体+村民”的运营模式。建设过程中,已优先使用悬崖村及周边村民劳务用工8200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85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费用及补偿费用增收1153万元。项目达产后,悬崖村每年分红不低于38万元。项目优先培训、录用本地村民,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项目二、三期正有序推进,将进一步打造村史馆、悬崖书店、低空停机坪、峡谷探险营、村乐体验营、温泉山庄等业态内容,形成云端极限矩阵、古彝文明解码、生态康养示范、研学教育品牌四大核心产品,塑造“中国悬崖文旅第一目的地”乡村振兴新文旅IP。
据昭觉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白此联介绍,在包括悬崖村村民迁入的安置社区在内的5个大型集中安置点,昭觉县“一对一”建设了5个产业园区开展就业结对,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解决120万人次就业务工。
针对社区留守妇女就业,搭建电子厂、服装厂、彝绣工坊等7个帮扶车间,提供就业岗位773个,296名留守妇女月均增收2500元以上,实现“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
悬崖村第二个大学生莫色格服,如今是昭觉县城北镇昭美社区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他回忆说,过去的悬崖村,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他仍然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晚,家里破天荒地吃了顿泡面,只有十岁的他觉得那是最美味的东西。
“2017年,我考上了大学。那天,哥哥姐姐背着我的行李,沿着钢梯把我送下山。我当时心中暗暗想着,以后我一定要把家里人都接到山下,过上更好的日子。”莫色格服说,没想到还未毕业,这个愿望就在2020年实现了。
“现在的悬崖村上,修起了酒店、民宿,走上了农文旅融合的路子,不少村民也可从中获得可观的收入。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为了报答这一切,我想回到家乡,尽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他说。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