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科普博物馆在白玉县开馆

四川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科普博物馆在白玉县开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7 16:5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27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日通坝草原见证了一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的盛事。全省首个以牦牛为主题的科普博物馆——昌台牦牛科普博物馆正式开馆。同时,昌台牦牛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站也宣告成立。这标志着白玉县在推动昌台牦牛资源保护、文化传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

开馆暨授牌仪式现场,省、州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及各界嘉宾共同出席。白玉县委副书记、县长谭成在致辞中表示,昌台牦牛承载着白玉厚重的历史,是特色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白玉人民精神的象征。博物馆的建立是打造“亚克甘孜·昌台牦牛”种业芯片、融入甘孜州“全域博物馆之州”建设的具体实践。

新建成的昌台牦牛科普博物馆,是展示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畜禽遗传资源历史文化、产业价值的重要窗口。馆内通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创作的巨型浮雕《雪域之魂》、藏汉双语艺术墙、裸眼3D影片《高原灵韵·牦牛之歌》、逼真的野牦牛生活环境还原与标本、农区“崩科藏房”及游牧黑帐篷场景复原、牛皮船制作技艺展示,以及详实的图文、视频资料和互动装置,全方位、沉浸式地讲述了牦牛的起源进化、生物学特性、与藏族先民共生共荣的驯化史,以及其在高原农耕、游牧、运输乃至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贸易中的核心作用。

博物馆特别聚焦昌台牦牛的独特价值。据展陈资料,昌台牦牛骨骼结构独特(如胸椎15个、荐椎6个),胸腔宽大肺活量高,极适应高原环境,其肉质高蛋白低脂肪,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出众。2016年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19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目前,白玉县昌台牦牛存栏量达15万头,是当地牧业的支柱。博物馆还重点展示了白玉县依托昌台牦牛资源,以“有机白玉”为牵引,构建“一核六基地”产业集群,通过良种繁育体系、现代化园区建设(含核心场、扩繁场、育肥场)及“良繁体系+企业+合作社+牧户”的联动模式,结合“牦牛银行”等创新机制和“牦牛选美”等民俗活动,带动715户牧民年均增收超万元,实现“一头牦牛富一方百姓”的产业振兴图景。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白玉县将以此次博物馆开馆和品牌保护站成立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省州关于推动牦牛产业集群发展的部署,持续擦亮昌台牦牛区域特色品牌,全力打造昌台牦牛国家级原种场,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