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专题研讨会在电子科大召开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专题研讨会在电子科大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2 09: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7至19日,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专题研讨会在电子科技大学召开。会议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两百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

本次会议聚焦“美国文学中的边疆问题”,旨在汇聚学术智慧,深化学科合作,推动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事业的创新发展。会议共安排了四场主旨报告、十一组平行分论坛和七组研究生论坛。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申富英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一)。四川大学王欣教授作了题为“美国边疆小说叙事范式的现代回顾”的报告,对美国边疆叙事话语进行溯源,分析美国文学中的边疆神话与叙事范式,包括“原始与文明”的对立、个人英雄主义、暴力的重生、自然与技术的矛盾,进而指出海明威、福克纳等现代作家对边疆叙事的继承与改写。

复旦大学张琼教授作了题为“边疆的另一重视野:论厄德里克‘桦皮屋’系列中双生子的启示”的报告,聚焦儿童书写系列“桦皮屋”五部曲中的后两部《山雀》和《马库恩》,从本土裔迁徙历史的双生子山雀和马库恩的成长叙述中,洞察其中的潜文本与对主流边疆理念和价值的颠覆,为重新审视美国文学中的边疆提供新视角。

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作了题为“薇拉·凯瑟的《大主教之死》中的边疆‘神圣性’叙事与跨媒介知觉伦理”的报告,将《大主教之死》放在跨媒介知觉伦理的视域中展开讨论,指出作品将美国边疆从征服神话重写为知觉伦理与空间美学的实践场域,实现艺术与宗教、外来理想与本土现实的共生,丰富了我们对美国现代主义和边疆文化独异性的理解。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二)。 国防科技大学王波教授作了题为“特纳的边疆理论与美国文化的独立”的报告,首先指出美国学与美国文学的深层关系和进一步互动的必要性,然后讨论特纳提出的边疆理论在美国思想、文学与文化当中的意义,进而指出“机会”(opportunities)和“可能性”(possibilities)成为了美国政治宣传关键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俊武教授作了题为“未竟的边疆:美国西部文学中的旅行叙事与国家想象”的报告,结合美国西部边疆文学的具体文本案例,揭示了西部旅行叙事展现出的三重逻辑:即疆域的丈量与政治化、文化的神话化与商品化,以及对“天定命运”的反讽与重写。

湘潭大学陈喜华老师作为青年学者代表作了题为“《我的安东尼亚》对美国西部扩张的诗意重构”的报告,从物的生成——作为能动本体的草原、物的合谋——编织殖民权力的物质网络、物的抵抗——自然世界的反噬与规训、人与物的共生——走向后人类大地伦理等多个方面解读了凯瑟对美国西部扩张的诗意重构。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丽亚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三)。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作了题为“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非裔文学的国家共同体想象与幻灭”的报告,探讨了分别基于非裔民族文化书写和模糊种族身份的两种国家共同体想象,指出其在本质上是脱离现实的政治理想,必然遭遇快速幻灭,进而指出非裔作家对美国推行种族融合的政治秀和冷战思维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校正。

北京外国语大学潘志明教授作了题为“现实与想象:美国跨国文学及其研究中的边界悖论”的报告,首先对美国“边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和反思,强调它的流动性和意识形态性,并指出边界研究涉及的主要是边界的现实,跨国文学描写的则主要是边界以外的世界的想象。

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作了题为“《棕色:美洲的最后发现》中的‘边疆’喻指”的报告,以美国墨西哥裔作家理查德•罗德里格斯的《棕色:美洲的最后发现》为例,指出其以“棕色”所代表的文化混杂解构了传统的地理和历史边疆概念,重构了一种交融与流动的“边疆”话语。

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主持主旨报告(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冰教授作了题为“论美国西部蒸汽朋克小说对美国边疆主义的重构”的报告,指出美国西部蒸汽朋克小说对传统朋克小说中白人男主形象的颠覆及其对美国西部拓荒史的重构,突出技术对人性的扭曲及对美国西部自然和人文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探讨了美国西部蒸汽朋克对工业化的反思及其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电子科技大学邹涛教授作了题为“美国扩张主义的精神危机与超越之路——从《老人与海》到《老无所依》”的报告,分析了《老人与海》和《老无所依》两部作品的内在关联,总结出美国扩张主义的精神危机中的两种恐惧以及为超越这两种恐惧而产生的自我神化倾向,进而指出自我神化是超越危机的歧途,在制造文明冲突的同时更可能导致文明内爆。

平行论坛围绕“美国边疆文学与民族主义叙事”“美国边疆叙事与‘天定命运’论的文学反思”“美国边疆叙事中的性别与种族问题”“美国边疆文学中的空间、地理与共同体想象”“生态批评视野下的美国边疆文学”“美国文学与全球资本主义扩张”“区域国别视野下的美国边疆文学”“美国边疆文学中的语言与叙事”“跨学科视野下的美国(边疆)文学”“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等议题展开。与会学者聚焦理论前沿,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引入多元理论视角,对美国边疆文学的历史思想内核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分论坛汇报环节由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主持,国防科技大学石平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俊松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教授、张玉婷老师、东南大学王育平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田颖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对外经贸大学李靓教授、重庆大学毛凌滢教授、北京联合大学黄宗英教授、郑州大学张莉教授分别代表分论坛1-11做小组总结发言,系统梳理了研讨成果。

本次会议也为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的优秀硕博研究生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七场研究生论坛的形式拓展研究视域,推动青年研究生对美国文学中边疆书写与国家意识的学习研究,加强青年学子对世界多元文化及当今世界格局的关注与探讨。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