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城:特色产业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 绘就高原乡村振兴新图景

四川稻城:特色产业与乡村建设同频共振 绘就高原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3 11: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秋日的四川稻城,天高云阔。专业藏猪养殖合作社内,一头头优质种猪膘肥体健,技术人员正细心记录生长数据。亚丁景区沿线,焕然一新的村落与雪山相映成趣,古朴水磨坊与特色藏房成为游客驻足打卡的新地标。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是稻城县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针对本地特色优势资源——藏猪产业曾面临的挑战,稻城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精准发力,启动了一项关乎产业长远发展的“焕新”工程:向村集体定向投放优质藏猪种猪。此举不仅巩固了藏猪血源的纯正性,逐步淘汰杂交种猪,更盘活了村集体闲置的资产,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同时,为确保种猪投放的精准高效,该局还配套提供了全面的饲养技术指导,并为每一头种猪建立了详细的生长档案,持续跟踪养殖效益,全力护航藏猪产业的提质增量。

以藏猪产业为纽带,一套高效的“村‘两委’+合作社+养殖户”协同治理机制应运而生。定期开展的技术培训、政策宣讲和矛盾调解,凝聚了产业发展的合力。而创新推行的“积分制管理”更是点睛之笔,将藏猪养殖规范、环境维护等纳入积分考核,显著激发了村民参与养殖管理和乡村事务的主动性,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的相互促进。

与此同时,一场为乡村“塑形铸魂”的建设行动也在稻城的青山绿水间全面展开。围绕乡村振兴“双百工程”,稻城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统筹资源,聚焦主干道和亚丁景区周边区域,计划在2022至2025年间累计打造5个精品村和16个示范村,旨在形成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在产业培育上,各村庄依托科技示范、圈舍改造等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并通过推动农产品产地粗加工、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拓宽了市场渠道,切实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在村庄“颜值”提升上,通过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提升了村庄的旅游接待能力,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人人可感可及的现实。

文化的深度融入,则为这些村庄赋予了独特的灵魂。稻城注重对水磨坊、传统藏房等传统文化元素的保护与发掘,并将其与现代旅游需求巧妙结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和打卡点,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了发展的资本。

如今,立足自身优势的精品村、示范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通过广泛动员村民参与,稻城正汇聚起全民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为高原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特色产业的“内修”与乡村建设的“外塑”在此同频共振,共同奏响了稻城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编辑:彭超 通讯员:李平)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