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双流,政企同心暖意浓。近日,成都市双流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第四届监督员聘任大会举行,30名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从业者、专家学者及市场主体的社会各界代表,接过聘书与专属工作证,正式成为双流营商环境的“社会观察员”“改革推动者”。
这场跨越政企边界的会议,不仅是双流区延续六年的社会监督机制迭代升级,更是其深耕“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助力“智造航空港、幸福公园城”建设的生动注脚,为成都优化营商环境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2019年首批22名特邀监督员上岗以来,这支“民间监督队”始终坚守政企沟通“桥梁纽带”定位,累计收集处理企业及群众诉求建议200余人次,成功推动一批制约市场活力的堵点、影响发展质效的难点问题得到系统性解决。从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打通,到政务服务细节的优化完善,社会监督的“探照灯”让双流营商环境在动态整改中持续升级。如今,第四届监督员队伍在规模扩容的同时,更实现了专业结构的多元互补,凸显双流以社会监督撬动营商环境迭代优化的坚定决心。
“多元化、专业化是新一届监督员队伍的核心优势。”双流区政务服务管理和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30名监督员涵盖实体经济、法律服务、学术研究、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既具备政策解读的专业素养,又拥有市场一线的实践经验。
他们将同时肩负三大职责:当好直面问题的“侦查员”,精准捕捉政务服务、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当好政企连心的“联络员”,搭建“企业诉求直达、政府响应快速”的双向沟通渠道;当好政策传播的“宣传员”,让减税降费、人才引进等惠企举措精准触达市场主体。这种“监督+服务+ 传播”的三重角色定位,标志着双流社会监督从单一“挑错纠错”向全方位“赋能增效”的深度转型。
近年来,双流区聚焦“政务、法治、市场、要素、开放”五大环境协同发力,推出26条特色举措及96项重点工作任务,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单一窗口”实体增值服务专窗高效运转,“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让“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成为双流政务服务的鲜明标签;法治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供给持续强化,让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
凭借扎实的改革成效,双流区连续4年跻身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区,获评“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并成功入选全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创新发展首批案例,成为成都乃至西部营商环境建设的标杆区域。
“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多方合力。”会议明确,新一届监督员队伍将重点聚焦三大方向发力:在监督责任上“扛牢担子”,紧盯行政审批、执法监管、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敢于较真碰硬、直言不讳;在监督方式上“创新手段”,善用数字化工具、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提升监督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在协同联动上“凝聚合力”,与政府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形成“发现问题—交办整改—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对此,双流区政务服务管理和行政审批局将进一步健全意见办理机制,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沟通平台,确保监督员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有回应、有落实、有反馈,让社会监督真正成为政策优化的“催化剂”。
依托“蓉易见・企业咖啡时”“蓉漂咖啡”等特色政企沟通平台,今年以来,双流区已累计举办94场专题活动,精准解决企业诉求61件。如今,随着30名第四届监督员的加入,双流将进一步打通社会监督与政策优化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发现问题—快速响应—靶向整改—效果评估”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社会评菜”转变。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编辑:彭超 通讯员: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