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走向实践:我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开启新征程

从科学走向实践:我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开启新征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03-30 09: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3月29日,由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以“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据悉,来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6位院士和该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管理人员、企业界技术专家通过专题报告、学术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大气臭氧污染防控的方向和路径,推进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控制相关领域学术发展与防控进程。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大气臭氧污染防控探索实践的城市,将以此为契机同步融入全国协同控制体系,并受益于这一技术平台提供的科技支撑和装备研发优势,力争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臭氧污染防控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成都市政府秘书长周先毅在会上致辞,他指出,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铁腕治霾”作为污染防治重中之重,连年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采取“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的系列措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1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天数比例70.3%、同比上升5.4%,重污染天数6天、同比减少16天,PM10、PM2.5浓度分别为81、5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8.0%、8.9%,创下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提前24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广大市民的环保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周先毅表示,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科学规划组织城市建设,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于国际门户枢纽、主体功能区布局、城市格局优化、特色镇(街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构筑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彰显城市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人文之美,愿与专家们共同商讨臭氧污染防治的措施和办法,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科学决策体系,提高大气污染治理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化,找到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出路。

“由于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环境空气自净能力差,大气环境容量先天不足,取得的治理成果还比较脆弱。会议的召开有助于成都强化夏季臭氧污染应对,切实破解大气污染防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防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远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这几年在臭氧污染防控方面做了非常积极、有益的探索,工作思路逐渐清晰,并从2017年开始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政府的行动方案全面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重污染程度、超标天数和污染的空间范围都有所改善,让人们看到了臭氧防控的曙光。

他认为,成都对臭氧污染问题的认识深度和采取措施的力度,在全国来说都具有典型意义。在全国臭氧污染防控的关键时期,把此次会议选择在成都召开,不仅为全国臭氧污染防控提供借鉴、加速对这类问题认识的程度和进度,同时对成都和成都平原的夏季臭氧防控也是一个支持,让成都和四川政府部门以及科研机构能够了解国内关于臭氧污染防控的整体形势、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下一阶段工作,对成都和四川今后时期的相关工作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对成都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同样给予了积极评价。他告诉记者,成都尽管受到不利的地理和气象条件限制,但对臭氧污染问题关注很早,持续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臭氧污染浓度逐年下降,仅2018年臭氧污染天数就减少了16天。他认为,成都的铁腕治霾、科学治霾方面做得很有特色,给全国起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有必要将成都的臭氧污染防控经验向全国介绍推广。

据了解,作为此次会议的一项主要内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为广大臭氧污染控制领域的科研、管理和技术人员搭建臭氧污染防治学术交流、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学科发展、教育培训、科普宣传的公共平台,以此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和区域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由科学走向实践。按照“专委会”工作计划,今年将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包括组织力量,开展臭氧污染科学评估,发布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在典型区域开展臭氧污染防治管控实践,以及举办臭氧污染防治的理论与技术培训。

根据此次会议议程,在随后为期2天的会议中,主办方将充分发挥“专委会”的公共平台作用,通过分享刘文清院士《大气臭氧时空分布探测技术进展》、贺克斌院士《臭氧前体物排放变化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侯立安院士《室内臭氧污染控制》、宋君强院士《数值天气预报及大气成分预报技术的若干进展》、徐祥德院士《多尺度地形与环流系统结构对区域大气污染异常的影响问题》、张远航院士《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机遇和挑战》、柴发合研究员《我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策略思考》等主旨报告,重点围绕臭氧污染的科学机理与成因认知、臭氧污染控制技术、臭氧污染的区域与城市实践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以期通过与会者的共同努力,突破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科技和管理瓶颈,推动臭氧污染控制从科学走向实践,开启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的新征程。(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