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黑龙滩国际旅游度假区举办端午文化节

中铁黑龙滩国际旅游度假区举办端午文化节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6-22 09: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文化名人溯古及今的演说中,在川剧华美的唱词中,在琵琶拨出的千古情思中,在唢呐吹奏出的豪情壮志中,观众们时而全神贯注,时而鼓掌喝彩,时而跟着台上的艺术家一起欢笑,沉醉于艺术带来的美好中......

6月21日,300多名观众,在中铁黑龙滩国际旅游度假区度过了端午文化节的第一天。

“端午节原来有这么多的渊源和故事!从前只知道屈原、吃粽子,赛龙舟,周啸天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一位40多岁的男观众对记者表示。

这次端午文化节专程邀请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周啸天教授,来为现场观众讲屈原。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周啸天教授在讲座现场

周教授在讲座中谈到:“诗歌史上从来不乏翡翠兰苕之作,但却缺少掣鲸碧海式的巨制鸿裁,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如果只有山峦而没有高峰,只有江河而没有大海,只有大合唱而没有最强音,是断难彪炳于人类文化之林的。屈原的作品结构宏伟严密,是笔参造化之作。后代诗人仅李白、杜甫差可追攀。”

谈起此次端午文化节,周教授指出,在端午追溯屈原精神,非常有意义。端午节与纪念屈原相关,屈原的独立不迁、求真向善等精神,感染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在当天的戏曲讲座上,陈智林的讲演,同样赢得了无数次掌声。

“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三种原始戏剧在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状态下,脉络清晰地发展成熟。中国戏曲就是其中之一,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并肩。”谈起中国戏曲,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智林在戏曲讲座现场

陈智林认为:中国戏曲源远流长,起源于先秦两汉,成型于宋元(杂剧),辉煌于明清(传奇),迄今千年,不曾湮没。而且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元素。他认同毕加索的话——最好的艺术在中国。

“尤其是川剧”,他强调道,“汉唐时期,‘蜀戏冠天下’,川人的幽默诙谐与川剧的语汇不谋而合,是川人智慧的集中体现。”

端午文化节开幕当天的文艺演出更是精彩纷呈。

一支舞蹈《百花争妍》,姑娘们的水袖飘逸出了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的春天;一曲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月光让万物都染上了银辉,一切都安静下来;一首琵琶《十面埋伏》雄伟激昂,重现闻名古今的楚汉之战;一曲唢呐《打虎上山》,尽显杨子荣的豪情壮志。李乔松表演的川剧《沁园春雪》,气势磅礴;川剧的变脸绝活,更是把气氛推上了高潮。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对于此次中铁文旅举办的端午文化节,陈智林评价很高:“这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仪式感的有力体现。

观看完当天的文艺演出,周啸天教授的评价是:“套用李清照一句词:怎一个好字了得!”

好在哪里?现场的一位女观众在演出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川剧、听民乐,那种沉浸在其中的感觉,就像饮了一杯美酒,当时沉浸其中,过后还久久回味,也许终生都不能忘怀。”

一位十多岁的孩子和父母一起来看演出,她说:“戏台上演员的装扮真好看,都忍不住想cosplay一下。”

“文化旅游产业化经营必须融入时代元素,符合时代气息,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而创意就是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中铁文旅川投公司党委副书记万永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此次端午文化节接下来的一周里,还会有小朋友喜欢的粽子山涂鸦、汉服爱好者喜欢的汉服打卡、传统文化爱好者可以来此体验香篆打拓、演奏编钟、投壶、刺五毒等。

端午文化节开幕当天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包粽子

“将一些生活片段和文化记忆艺术化、个性化,使之符合当下时尚和潮流,符合大众审美,再通过信息化手段演绎和传播,打破文化、艺术和生活界限,实现跨界融合,增强大众体验感,让生活更加艺术化,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万永谈起在中铁黑龙滩文旅产品项目植入了大量文化创意元素时的体验。

如今,文化创新的成果在中铁黑龙滩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在逐步呈现,其中,率先落地实施的火车莱斯乐园和双龙艺术小镇项目上,文化创新就有集中展现。

此次端午文化节,也体现了中铁文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

对中铁文旅来说,包粽子、赛龙舟这些传统仪式,是有关端午节的文化烙印,其实就是文化符号。文旅产业呈现特色就必须依赖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文化符号。

正如万永所说:“目前,‘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作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国传统的仪式、服饰、习俗等文化,通过创新融合方式进行情景演绎和再现,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让传统文化插上新时代的翅膀。同时通过产业化的演绎和包装,也能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极大的经济价值,创造无限商机。”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