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科博会将于9月8日开幕

9月8日至11日,第九届科博会将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这是由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要展会。

第九届科博会将于9月8日开幕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8-18 21: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8日至11日,第九届科博会将在四川省绵阳市举办,这是由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要展会。

8月18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第九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新闻发布会。

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陈彦夫介绍,自2013年创办以来,科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八届,三次荣获"中国十佳品牌展会"称号。

本届科博会围绕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采取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方式,着力打造更具特色、更有实效的科技博览盛会。其中,采取线上方式举办投资推介会、匈牙利—绵阳医疗创新设备推介会与合作论坛、云上展览展示;采取"现场+视频"线下线上结合方式,举办开幕式、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发展论坛、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论坛、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

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元方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绵阳科技城建设相关情况。

元方说,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高水平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绵阳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去年9月,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明确要求,探索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今年6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提升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作出专门部署,要求绵阳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创新的主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

他说,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绵阳科技城牢记初心使命、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统筹发展,圆满完成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正加快成为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先进制造特征明显的国家科技城。2020年,绵阳科技城范围实现GDP2075.94亿元,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地级市率先突破3000亿元大关,在全国城市GDP排名由2015年第120位上升至第91位、在西部同类城市中GDP排名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

一是创新主体实力整体跃升。2020年绵阳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总数达446家,认定申报数、净增数与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7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总数3家、居全省第1位。近期公示的第三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绵阳市16户企业上榜,数量居西部地区第5位、全省第2位。高校科研能力提升,建成四川首个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组建5支研究团队,累计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7项。建成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93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快建设,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20%以上增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52%、居全国城市前列,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达到74%、居全省第2位。“十三五”期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技奖励11项、居全国城市前列。

二是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省市共同出资设立科技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十三五”以来资助团队525个、资金2.6亿元,引进培育近百名国省级科技专家。现有 “两院” 院士2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4万人、高技能人才12万人。推行“绵州英才卡”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学、交通出行等服务保障。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第四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首届科学家精神论坛。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成省级产业园。深化科技金融结合试点,积极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试验区,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30家,“仪器设备贷”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在全国建成6个分中心,收录科技成果3.1万项。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14亿元。营商环境有效提升,市本级单一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100%,“五专”企业服务机制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2020中国营商环境报告》。

三是创新创造活力全面释放。坚持以改革创新赋能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承担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等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任务78项,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三批次56条支持创新改革举措、绵阳贡献9条,全省推广的三批次5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绵阳贡献18条、占全省1/3。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推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直通车”工作机制更加完善,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在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20项支持政策事项,持续优化市级层面人才、金融等配套政策。

四是创新产业发展动能强劲。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今年上半年,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6.3%;规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4.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0%。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中电科九所磁性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激光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并开工建设。科学城医院核医学中心回旋加速器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中广核合作共建核医疗健康产业园。西部唯一的国家电器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运营。设立支持重点企业发展专班,京东方产能爬升及良率提升速度均创造同行业最快纪录,惠科液晶面板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绵阳重汽扩能上量,今年全市百亿级企业有望达到5家。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新区成功申建为省级新区,加快打造全市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

五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携手成都、重庆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连续举办八届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获评中国会展年度大奖“2020年度中国十佳优秀特色展会”。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获批全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开展精准专业化招商,“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411个,国内省外到位资金连续5个年度居全省第2位。大力开展“招院引所”,吸引科研机构、研发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绵阳。坚持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成兰铁路绵阳段加快建设,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基本建成,成绵之间动车实现公交化运营。全市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达726公里,绵阳南郊机场运输旅客量进入全国民用机场50强。科技城经济区位不断优化,带动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元方说,绵阳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绵阳在全省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一是着力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在绵科研院所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争取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争取更多国家级科研院所、央属军工集团创新平台布局绵阳。全力服务保障在绵科研院所发展,努力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城新区。进一步完善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标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打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四场攻坚战”,加快推动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聚集一批龙头企业及其研发机构,把新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围绕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等重要指标,探索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设探索路径。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科研项目“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探索科技和金融结合模式,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绵阳先进技术研究院。优化“科技城人才计划”,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产业园。

四是大力发展重点产业。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在核技术、航空与燃机、空管系统等优势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参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骨干企业。用好科博会、综保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加速集聚更多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摄影:乐然)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