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发现 8 通清代碑刻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发现 8 通清代碑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01 09: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今年 2 月,武侯祠博物馆在原状陈列提升工程中发现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蚀现象,对其进行更换时周边抹灰层剥落,显现出墙体内被封护碑刻的一角。

经专业机构墙体扫描和清理,共发现 15 块碑石,根据空间位置和碑文内容,判断其分属 8 通碑刻。碑刻的年代最早为 1672 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 350年;最晚为 1821 年(清道光元年),距今 201 年。全部碑刻前后跨度 150 年。其中 5 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间纂修的武侯祠历史专志《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有所记载,本次发现与其相互印证;另 3 通碑刻未见记载,是对武侯祠历史的重要补充。碑文内容多样,含时四川主政官员题记、乾隆朝状元书《出师表》、武侯祠祭祀活动记录、文人墨客访谒留书画等。

随碑刻发现至今,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以资深学者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了大量走访、查阅、辑录和补证工作。研究表明,本次新发现对厚实武侯祠历史意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巴蜀魅力和时代精神有重大价值。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现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庙和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肇始于公元 223 年刘备归葬惠陵,1672 年经大规模整修形成今日建筑格局。值武侯祠 1800周年和建筑格局奠定 350 周年之际,新发现碑刻自然意义非凡。正如其中一碑《再捐祭产碑记》文:“忠义垂诸天壤,德泽感于人心”,庆时和岁稔,颂东风入律,作为成都中心城区代表性文化遗产地,武侯祠迎来有机更新、传承创新、更焕生机的重大机遇。

目前,国内建成的历史建筑类博物馆多以展示历史沿革、建筑风貌、园林景致和馆藏文物为主,展示体系和内容相对固定。武侯祠作为有“三国圣地”美誉的蜀汉英雄纪念地,凝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崇敬和向往之处,历代进行了多次修缮。在此过程,一些碑刻艺术精品被前人出于保护的目的藏在墙体之中。本次的发现,在国内历史建筑博物馆中当属凤毛麟角、百年不遇,是武侯祠争当城市文脉传承先行典范的有力支持,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表达。

三国是一个天下鼎立、风云际会的时代。魏蜀吴三国之中,惟有蜀汉是以汉室正统立国,对国家统一的向往最为浓烈。在蜀汉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君臣之义、兄弟之情、共克时艰、鞠躬尽瘁,所以即使只偏治西南,蜀汉英雄依然为大众所追崇。人们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精髓品质,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刘备、诸葛亮作为蜀汉甚至三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纪念他们的场所就自然为历代所重视。武侯祠与成都的关系,就是文化与城市的共生。城市在文化中浸润积淀,文化在城市中传承发展。

武侯祠诸葛亮殿北面墙壁,一面看似斑驳朴素的庙墙,因所处正殿正位,素来为人所重。加上本次的新发现,该墙体内共有 25 通碑刻,年代上至 1518 年(明正德十三年),下到 1930 年(民国十九年)。历代的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在此咏史抒怀,感念革故鼎新的时代,倾诉鞠躬尽瘁之衷肠,让一面庙墙成为数百年来文化遗产守护传承者们的精神丰碑,三国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忠勇、智慧、守正、创新的坚强底色和无穷意蕴。

武侯祠是成都人文历史发展中的一颗明珠。历史上,成都城市繁盛的时期,官方和民间都会优先组织对武侯祠的修缮和对一代名相诸葛亮的祭祀活动,来成都的政界名流、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会前来拜谒,感念往昔,倾诉衷肠。而在时局动荡、人心思安的时期,人们也会以组织修缮武侯祠为名,来凝聚人心,焕发意志。

本次新发现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是时任四川按察使宋可发,1672 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便由他发起主持。此碑为武侯祠现存其唯一真迹,可谓跨越 350 年的时空对话。当时的四川战火甫定、百废待兴、人心思安,宋可发以重修武侯祠为契机,凝聚共同价值,唤醒善谋图强的意志。“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尽诗”,尺方一碑,足见天府文化乐观包容、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岁月变迁,惟石能语。本次新发现的《再捐祭产碑记》再现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动的壮观景象。“庙貌巍峨,士庶咸集”,人们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盖当时,泽流后世”之荣光。今日武侯祠博物馆的“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三国季”等品牌活动和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锦里,年吸引观众超过 2000 万人次,正与其一脉相承。

碑文记载了数十人的捐款名单,五湖四海的民众为焕新宗庙、赓续文脉而慷慨解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驰而不息。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是成都大美天成的历史印记。当代博物馆通过深入研究、系列展示、社会教育、文创产业等多途径实践文化有机更新,早已不是高墙内的神秘之地。人们在这里赏园、亲水、访古、求知、拾趣、读城,博物馆将成为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保障,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功能集聚,成为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的先行典范。

明清时期的石刻文献数量多、分布广,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尚无系统的整理工作。武侯祠博物馆将以本次新发现碑刻为契机,全面提升站位,立足文化遗产事业国家战略全局和省市发展大局,做好科学保护,深入研究,有机更新,协调展示,传承推广,开放共享,力争打造国内石刻文献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全过程遗产学实践的典范工程。(谢佳倩)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