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久违的春日暖阳静静地照在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随阳光一起回来的,有红的海棠花,粉的辛夷花,黄的油菜花,还有纷至沓来的游客。
月坝,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空心村”,短短几年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不仅成为广元市民近郊游打卡地,也成了川陕甘渝毗邻城市游客的“诗与远方”。
打好“产业牌”,致富路上有底气
擦桌抹凳,泡茶倒水,招呼客人……在自家宽敞的小院里,月坝村村民杨秀林一边忙活着,一边讲述月坝的“前世今生”。
前几年,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里大多数农户都出门务工,留下空荡荡的村子,等到过年才能闹热几天。咋办呢?只能在“农”字上谋出路。2015年,挖掘机咣咣几个月,高山露地蔬菜基地建起来。
“萝卜倒是又大又甜,可几分钱一斤,卖得心疼。”杨秀林回忆,原以为种蔬菜可以让湿地变“金地”,没想到因为山高路远销售不好,萝卜只有贱卖。碰壁之后,月坝人又该怎么走出困境?
“乡、村两级干部去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湖州余村学习考察之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大家触动很大。”白朝乡人大主席郭正山说,把月坝建成新的“余村”达成共识后,说干就干,搬迁安置村民,填沟蓄水,变地为湖,短短几个月,波光粼粼的高山湖泊跃然而出。在这里,可以看到如簸箕大的月亮,村民称之为“离月亮最近的地方”,湖泊便取名为“近月湖”。于是,游客陆续涌来,“吃住游购娱”一体化的康养旅游规划愿景图也逐步变为实景图。
“现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天天闹热得像过年。”杨秀林乐扳指头一算,房屋租金、合作社务工工资等收入加起来,他家一年到头进账10多万元。依靠旅游产业支撑,月坝村有了发展底气,不仅全村贫困户脱了贫,还有122户加入村合作社共享发展红利,其中,52户将闲置房屋入股“变现”,当起了“甩手掌柜”。
念好“人才经”,乡村振兴添活力
连日来,一拨又一拨的培训学员前来月坝村乡村振兴学院体验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
乡村振兴学院仅是月坝村念好“人才经”的一个缩影。
“村子要发展康养旅游业,得先让老百姓看到希望。”月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光成深有感触,2016年,月坝村广发“英雄帖”,通过引青年人才返乡、扶本土人才留乡、育新型农民兴乡等措施,吸引杨文军、白荣康等40余名创业者带资金、技术扎下根来,精品民宿、特色餐饮、亲子乐园等文旅项目的实施,让村里的人气渐涨,“旅游示范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滴滴——”在月坝村青葱的农田边,民宿业主赵华的小货车喇叭一响,村里大娘大爷们便将自家的蔬菜送来过秤、装车,然后背着空背篓,笑眯眯地边数钱边往回走。
从小在月坝长大的赵华返乡创业,不仅在月坝开起精品民宿,还把“乡愁”搬到广元城郊,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按照绿色种养标准回购月坝时令蔬菜、风干鸡、盐竹笋、腊肉等特色农产品,一年可带动当地村民户均增加近万元的收入。
白朝乡乡长周韬认为,在月坝村,像赵华一样的返乡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力。得益于人才引领,该村先后开发了星空露营、“田园火锅”乡村主题餐饮等20余种商业业态,打造了“三只耳”等本土农特产品32种,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
走好“生态路”,永续发展有人气
在月坝村“火烧馍一条街”,摊位前的贺长清时刻听到微信收款铃声。
“一年在家门口卖馍都能挣10多万块钱,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贺长清说。
“我们这儿不只是火烧馍能变成钱,山上的野菜、菌子啥的都能变成钱。”月坝村5组60多岁的陈秀贵大爷乐呵呵地接话道,他这辈子搬了三次家,最终搬出了湿地中心。后来,依托湿地生态恢复,村子开始发展旅游业,他和邻居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据了解,2015年,月坝成为全省首个高山湿地保护小区后,上千亩的沼泽地重回高山湖泊时代,多年不见的水鸟重新飞了回来。目前,月坝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境内野生动植物共计1000余种,国家I级保护动植物6种以上。
好风景带来好前景。“我们的民宿从最初的17间发展到现在的298间,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平均接待500人次,尤其是夏天,一房难求。”月坝村专业合作社民宿管家李京高兴地地说道。
月坝村将美丽的原生态风光融入村庄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先后获得“中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等一系列殊荣。2022年,该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270余万元。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黄志凌 | 郭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