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闹完元宵“拉保保”。农历正月十六,对四川广汉人来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日子。2月25日,龙年正月十六,在广汉市的房湖公园和金雁湖公园两个“拉保保”的主会场,到处张灯结彩,花团锦簇,人们自发来到这里,为孩子拉个“保保”,祈求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一顶“猪儿帽”,结缘两家人
上午8点30分,“拉保保”民俗活动正式开始。在房湖公园12株古柏树下和金雁湖公园的12生肖旁,人群已经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在现场,有不少家长带着年幼的孩子,穿梭在人群中寻找着合适的“保保”,看看哪个“有眼缘”。按照“拉保保”传承下来的规矩,如果看中哪位投缘者,家长便在其头上扣一顶自家孩子的帽子(俗称猪儿帽),如果对方也愿意,就拉他成为自己孩子的“保保”。今年的“拉保保”活动,在登记处特别给孩子准备了玩偶龙和蛋糕,并为拉成功的双方赠送广汉本地特产的金鱼喜米。
“拉到咯!拉到咯!搞快喊‘保保’! ”拥挤的人群中突然传出一阵欢呼,一位长相富态的男子头戴“猪儿帽”,被大家簇拥着,和孩子家长一起笑呵呵地走向“登记处”。这也是当天房湖公园内拉成功的第一对“保保”。“我本来是看热闹的,没想到自己反而被拉成了‘保保’。”来自成都市成华区的雷义豪对孩子父母说,“以后我就是孩子的‘保保’,祝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我很喜欢小孩子,能够当上‘保保’,既意外又开心。”广汉高坪镇的李真莉是当天第一个拉成功的“女保保”,孩子来自河北,她特意和孩子拍照合影留念,还和孩子父母互留了联系方式,希望今后继续保持来往,共同呵护孩子成长。
在当天的“拉保保”活动现场,鼓掌声和助威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不时有男保保或女保保被戴上孩子的帽子,簇拥着走向登记台。“拉保保”民俗活动用奇妙的缘分,将素不相识的两家人“拉”在一起,“拉”出了喜庆吉祥,也“拉”出了美好祝福。
“保保节”的起源
对中国人来说,过完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年。但在四川广汉,过年比其他地方要多一天,正月十六“保保节”才是真正的广汉狂欢节。
“保保节”起源于民间的“游百病”与“拉保保”习俗,人们在过大年闹元宵之后,又穿上节日盛装,出门踏青游玩一天。据说这天出门游了春,即可消除百病,招来百事顺利、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游百病”或“游毛病”,祈愿消灾祛病、招祥纳福。
广汉“拉保保”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关于“保保节”的起源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康熙年间,有年正月十六日,有母女俩进城游春,走进文庙,累了,就在城墙下的12株古柏树下休息。几个无赖汉见姑娘漂亮,就说些不三不四的话。母亲拉着女儿起身便走,几个无赖也紧紧跟着。
母女俩走到衙门口,母亲急中生智,转身对无赖们说:“你们紧跟着做啥,我女儿要进衙门去看她干爹!”无赖们摇头晃脑表示不信。
母亲就对衙门的差人说:“麻烦你给老爷禀报一声,他的干女儿来看他了。”差人进去照禀,州官说:“我是外地人,这里哪有干女儿啊?”转念又想:“一般平民百姓怎敢到衙门来冒认官亲呢!必定事出有因。”于是,他出内厅来到门口一看,只见母女二人面带惊惶,旁有几个无赖汉嘻皮笑脸。
州官心里明白了八九分,遂问几个无赖:“你们几个年轻后生跑来在这里干什么?”无赖们你看我、我后你,不知如何回答。母亲为了息事宁人,忙打圆场说:“这些年轻娃娃,是我们在路上碰见的,要跟着我们一起游春。”
几个无赖趁机下台,说:“跟她俩娘母各处走走,没得其他意思。”州官说:“太平世界,朗朗乾坤,万民游春,各游各的,男女有别,你们这样成何体统!”
几个无赖吓得额上冒汗急忙离去。母亲才向州官说明原委。州官见那母亲十分机智,女儿也聪明伶俐,就将错就错把女儿认为干女。
后来,人们为了使子女健康成长,就在每年春社日(立春后第5个戊日)和正月十六日游百病时为子女找一个干爸爸,称作保保或保爷。
“保保节”发展至今已从自由的民间活动发展为有组织的“民俗节日”,成为广汉市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广汉这座西南小城也因“保保节”而闻名。
广汉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广汉“保保节”这一地方民俗传统文化活动。2003年,广汉市委、市政府将广汉“拉保保”民俗活动正式命名为“广汉保保文化节”,并把“拉保保”正式纳入地方节日。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广汉“保保节” 纳入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正月十六,来自广汉以及周边成都、绵阳等地群众扶老携幼涌进广汉(古称雒城)城区,聚集于房湖公园十二棵古柏前,见证 “拉保保”的热闹场面。
房湖公园十二株古柏树为明代所植,有“百年长寿”“百病不生”“百事顺遂”等寓意。每年的这一天,游客均在20万以上,孩子家长将孩子的帽子(俗称猪儿帽)戴在心仪的“保保”头上,即表示“拉”成功。
历经三百余载的广汉“保保节”,名气越来越大,至今尤盛,“拉保保”也成为广汉群众参与最广的地方民俗活动。由于人数众多,地点也从房湖公园增加到金雁公园共两个地点。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黄志凌|孔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