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四川宜宾鼓楼街,伴随着几百年来不曾消失的上甑烟气,五粮液501车间元明古窖池群迎来了龙年新春的第一波访客——30余家中央省级主流党媒代表和知名学者。他们是参与中央省级主流党媒“中国酒王”新春采风行的嘉宾。
700余年酒史文脉
品味时光流转中的大国浓香
站在鼓楼街的青石板路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山,仰头看着长发升酿酒作坊门上雕刻着一副对联,嗅着古色古香的老作坊内传来的浓浓酒香,不禁感慨:“思接千载,酒成万象,一副对联,气象万千。”
迈步跨过木头门槛,时间仿佛回拨了几个世纪。
木质的结构框架、木质的锹、木质的蒸酒甑锅,还有用来装甑的柳条编制的箢篼……
“如今这些传统的酿酒工具已经很少见了。”现场解说人员提到,为了保护古窖内部生态,保证酒的品质,历代五粮液匠人将传统的酿酒工艺和工具保留了下来。
“在这里,很难找到机械化的痕迹。”媒体嘉宾环顾五粮液酿酒古酒坊后发现,很多还保留着“前店后坊”布局和风貌,这是自作坊创立伊始的模样,也是中国白酒最纯正的原始记忆。
早在1964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就曾对“长发升”古酒坊勘察鉴定。此后,五粮液先后对“利川永”“长发升”等古酒坊进行了多次考古勘探,出土了一批丰富的遗迹、遗物,并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荣誉。
2020年8月8日,由四川省文物局指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考古五粮液”项目启动,历时18个月,在五粮液长发升老作坊附近的火烧房酿酒作坊遗址中发现了灰坑36座、窖池11座、房址6座、水沟16条、灶8座和明代城墙、晾堂、酒甑底座等酿酒生产活动遗存,发掘出土了大量元、明、清时期的酒具酒器,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生产要素最全、规模最大的蒸馏酒酿酒遗址,基本厘清了从元到清以“五粮液”为代表的宜宾蒸馏酒发展历史,充分证实了五粮液古窖池群的历史可上溯至元代,距今已有700余年。
700余年传承创新
不断书写中国白酒和美篇章
中国酒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整个白酒行业,百年以上的老窖只有不到万分之一。
五粮液元明古窖池群也被称为五粮液501车间,由长发升、利川永、听月楼、天锡福、刘鼎兴、钟三和、张万和、全恒昌等八个酿酒古酒坊和数百口古窖池共同构成,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连续不间断发酵使用时间最长的活态古窖池群,被列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并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名单》。
“叮~铃~”随着头顶装载行车的工作铃声响起,523车间39-3号酒甑被提起放到了隔壁的摊晾设备上,这是班组今天完成的第三甑酒。523车间长1600米,宽200余米,占地面积约350000平方米,于2003年建成投产,是世界最大的浓香型白酒单体酿造车间。车间共有窖池13112口,源自元明古窖池培育的酿酒微生物们早已经持续活跃在其中。在每天的高峰时期,酒糟中勤劳的酿酒微生物,窖池间忙碌的工人,空中蒸腾的雾气,头顶往来的行车……共同呈现出一幅大工业的火热场面。
从501、503、523甚至529一路走来,采风团沿着时间的隧道穿行,用半天时间见证了中国白酒数百年的迭代。“兼容并蓄,相辅相成,蔚为大观!”采风团嘉宾赵兵辉用三个成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如果说上一个700年的辉煌,来自于古窖泥中微生物的馈赠,那么下一个700年的萌芽,便孕育在对酿酒微生物的科技创新中。
据介绍,近年来五粮液的科研接连取得突破性成果,从古窖池和窖泥中先后发现了解乳酸己小杆菌(JNU-WLY1368菌)、丙酸嗜蛋白菌(JNU-WLY501菌)、产香梭状芽孢杆菌(WLY-B-L2菌)、空气丛梗孢酵母(WLY-L-M-1菌)四款新菌种,加速揭开浓香型白酒酿造系统复杂性的科学奥秘,并推动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及其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以保障白酒酿造核心酿造菌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基础,五粮液正在加快建成我国酿酒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菌种库,现已收藏五粮液酿造微生物菌种400余种、1000余株、20000余份备份,为五粮液乃至中国白酒的技术创新及生产应用提供全面的菌种资源。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黄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