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至16日,“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论坛”(第二届)在四川成都举行。
本届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深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办。
此次论坛基于五大分论坛,从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生命科学、航天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探寻“全球视野中的新质生产力”。
论坛首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常进、陈松蹊,多位欧洲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等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各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创新解决方案。他们认为,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中国正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为核心,加速推进产业的智能化转型,为全球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论坛现场重点发布和研讨了什么是传统算力的极限、量子计算的未来、温室效应与地球温度、是什么给类星体提供动力、怎样从海量生物数据中产生大的可视图片、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人工智能和伦理道德等10余个前沿科学研究方向。
本届论坛特别设置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如何打造面向2035、2050国家战略腹地”闭门会议。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工业组组长蔡竞、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等地方领导、专家学者共商区域发展战略。他们指出,成渝地区作为西部崛起的战略高地,应充分利用论坛的智力资源,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航天科技、低空经济、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构建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节点。
论坛的第二天,议题转向“全球视野中的新质生产力与面向2035、2050全球前沿生物科技”,以及“全球视野中的新质生产力与面向2035、2050人工智能发展”。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下萨克森州能源研究中心创建主席、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前主管科研的副校长Hans-Peter Beck等海外学者分享了各自领域内从0到1的创新历程,强调了全球合作对于推动颠覆性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来自德国工程院、欧洲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多位院士,围绕生物科技与AI的前沿进展展开讨论,强调了两者的交叉融合对于开辟全球产业新赛道的关键作用。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黄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