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9月15日晚,正值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遗迹馆诗意氤氲、曲乐悠扬。一场文博跨界活动——“金沙之夜·鹿鸣诗会”正在这里举行。
遗迹馆内,保留着金沙遗址考古发掘的现场,三千年前古蜀人曾在这里举行祭祀之仪,投下诸多寄托美好祝愿的珍贵祭品;遗迹馆外,月光如练,竹影婆娑,热爱古蜀文明和金沙文化的诗人、作家、诗歌爱好者,相聚在诗会现场,品诗、赏乐,共享一场考古遗址上浪漫至极的“诗乐雅集”。
成都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化衰落之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发现填补了古蜀研究的大量空白,甚至改写了成都建城的历史,被誉为“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这是《淮南子》中记载的古人对太阳和月亮的认识。而在这座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的古蜀王都中,考古学家找到了古人追逐太阳和月亮的实证。
当时的人们不能理解太阳的奥秘,认为太阳是三足金乌驮负着从东向西才形成了东升西落。古代神话《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金沙遗址中最为耀眼的太阳神鸟金饰,便仿佛这“金乌负日”传说的生动写照:内层12道齿状芒组成的太阳似在旋转,外层4只三足鸟围绕飞翔。而其中的十二与四可能有着更深层的含义。不论是一年十二月,十二天干、十二地支,亦或是春、夏、秋、冬四季,东、南、西、北四方,都透露出古蜀先民对宇宙、历法的朴素认知与探索。
而遗址出土的蛙型金箔,则表明古蜀人不仅有太阳崇拜的习俗,同时也有月亮崇拜的观念。“金蛙”四肢向内弯曲,留有尖状的尾巴,身上装饰有连珠状乳丁纹,像是青蛙、蟾蜍的斑点或疙瘩,颇为生动。目前,这类金箔片在金沙遗址已出有8件。
中秋前夕,金沙遗址博物馆携手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出“诗意古蜀”诗歌征集活动,受到了全国各地诗歌爱好者的热烈响应。从刚上小学的八岁孩童,到退休的六旬老者,来自全国20个省、50余座城市的作者提交了125首投稿作品。
9月15日晚,“鹿鸣诗会”将来自公众投稿和定向邀约的优秀诗篇进行精心编排,通过“古蜀的月亮”“时空旅程”“金沙情”三个主题篇章,为观众带来一场诗与月、考古与艺术的文艺盛宴的记载。
据了解,中秋三天假期,金沙遗址博物馆每日开放。在中秋当天,博物馆还将举办“月满中秋·团圆金沙——游园活动”。通过钓花灯、智慧大挑战、手工制作中秋花灯、月饼冰箱贴等形式,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度中秋佳节。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黄志凌|陶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