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渔民“见证”长江焕新:禁渔十年过半,宜宾退捕渔民见证亚洲第一长河生态复苏

昔日渔民“见证”长江焕新:禁渔十年过半,宜宾退捕渔民见证亚洲第一长河生态复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31 10: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31日7版

过去五年来,唐胜容几乎每天都在长江边上度过。让她最兴奋的,是看见长江里的鱼日渐多起来、大起来了。

“五年前,江里看不见什么鱼。后来,江里能看见成群的小鱼。现在,你能看见七八十斤左右的大鱼,有这么长。”她一边说,一边展开双臂演示。

53岁的唐胜容是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渔政协助巡护队员。生于渔民家庭的她,19岁成为了女渔民,直到因长江禁渔政策的实施于2020年退捕。

我国2020年开始全面推进实施长江十年禁渔,2020年1月起,中国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一年后,也就是2021年1月1日起,在长江干流、长江口禁捕管理区、鄱阳湖、洞庭湖、汉江等七条支流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针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等问题,禁渔政策旨在扭转因过度捕捞造成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宜宾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金沙江与岷江在宜宾市区汇流后始称“长江”。截至2020年7月,宜宾1186名渔民均退捕上岸。

为了帮助退捕渔民适应新的生活,当地政府为他们发放了退捕补偿款,并提供免费的创业、就业培训,以及贴息创业贷款。

戏剧性的回归

转变并非易事。“一开始,我和老公都很迷茫,打了几十年鱼,不做了能干啥?”唐胜容说,她的丈夫尤其觉得不适应。“退捕之后,他每天不停地在客厅里来回转,他对我说,在家里呆着实在难受。”

几个月后,当唐胜容听说当地渔政部门在招募前渔民担任渔政协助巡护队员时,她高兴极了。“我是长江养大的,现在是时候为它做点什么了。”她说。

通过体能、游泳技能和文化水平等多项考核之后,唐胜容和丈夫、弟弟弟媳都成功加入了巡护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每天沿江巡逻,协助制止非法捕鱼、向江里排放污水和乱扔垃圾等破坏水生态的行为。

唐胜容的正常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但刚开始那段日子,这个作息时间经常会调整。

“禁渔初期,常常有人在夜幕掩护下出来偷偷捕鱼。”唐胜容说,当地农业农村局和渔政的领导经常带着她和队友们去夜巡。

“那些非法捕鱼的见了我们跑得比兔子都快,但是逃不出我们的掌握。我们原本就是打鱼的,哪里有鱼我们一清二楚。”唐胜容说。

这项工作虽然有时会很辛苦,但她认为很值得。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提高了。如今,外出巡护的时候,她已经很少遇见非法捕鱼的人,排污和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

唐胜容巡护点位之一的合江门——金沙江和岷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口,因为野生鱼群的大量聚集,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现在江边还来了很多漂亮的水鸟,我年轻时候都没见过。”她说。

不得不做的选择

另一名退捕渔民、47岁的宜宾叙州区渔政巡护队员梁多岗,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长江里捕鱼的情形。

那是1996年的一个晚上,他打工回家时,一个渔民邻居带他去江里网鱼。

“三个多小时捕的鱼就赚了300元,这比我打工强多了。”梁多岗说,他当即购置渔船,开启了他的渔民生涯。

多年来,梁多岗亲眼见证了长江里鱼儿的逐渐减少。

“90年代我刚开始捕鱼的时候,一网下去就是十多斤鱼。”他说,那时他偶尔还能捕到30多斤的大鱼。然而,到2010年之后,有时一整天才捕到五六斤。

梁多岗注意到,2000年以后,随着长江里的捕鱼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江里的鱼就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小了。

“长江是时候休养生息了。”他说。因此,退捕之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加入巡护队,希望出一份力,把长江的生态恢复过来。

“亲戚给我提供过一份每月6000多元的工作,是我当巡护队员工资的两倍,但我没去。”梁多岗说,他喜欢和长江、和鱼作伴,在江边呆着踏实。

分管渔政工作的叙州区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赵焕清说,叙州区有40名渔政巡护队员,其中一半都是退捕渔民。

面对渔政巡查河段长、人手不足的难题,叙州区在长江沿岸布设了47组在线视频监控系统。这些监控系统安装在退捕渔民认定的鱼类集中区域,一旦监测到下网、钓鱼等行为,系统便会发出警报。

在宜宾,共有75名退捕渔民成为渔政巡护队员,他们分布在12支渔政协助巡护队里,将多年在长江上捕鱼的经验用于保护长江。在他们的参与下,长江宜宾段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效。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长江宜宾段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Ⅱ类;长江宜宾段的鱼类种群已由2019年的48种增至2024年的92种,长江鲟等珍贵濒危物种被发现的频次也越来越高。

开辟另一种人生

不同于唐胜容和梁多岗,退捕渔民王明均选择了一项与捕鱼毫不相干的职业——运营民宿。

42岁的他对自己的新职业很是满意——靠着经营民宿,他每年收入十二三万左右,这比过去捕鱼挣得多,还轻松得多。

“当渔民的日子太累了,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王明均说。

2019年下半年,翠屏区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渔民退捕上岸工作,他成为了第一批退捕渔民之一。靠着退捕补偿款以及申请的创业贴息贷款,他把位于翠屏区李庄镇永胜村的自家房子改造成了民宿。

他家的民宿位于距离长江不到300米的一片小山丘上,在院子里就能看到开阔的江景。山丘下是一条通往热门景点李庄古镇的公路。

“长江保护起来了,附近的李庄古镇也在开发,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玩。”王明均谈及当初转行进入民宿行业的原因时说。

他认为自家民宿生意的成功得益于当地政府组织的民宿运营管理培训。“我去培训了20天,从如何接待客人,到收拾房间、装饰布置,全都免费。”他说。

如今,他的民宿平时一周大概会接待两波客人。而节假日前夕,预订民宿的电话“把手机都要打爆”。

在王明均所在的村子,这样的民宿还有八家。

翠屏区人大代表、李庄镇党委书记爨棕强说,在长江禁捕的同时,李庄镇强化了江岸线保护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这为退捕渔民和当地其他居民发展民宿及其他旅游特色商业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李庄古镇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去年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同比上涨50%,景区综合旅游收入达4亿元。

“实践证明,保护好生态不是负担,而是一条新的经济增长道路,这也更坚定了我们保护好长江的决心。”爨棕强说。(记者 彭超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编译)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