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川西高原,雪山和草原争艳,烈日和冰川交辉,格桑花迎风绽放,风景如诗如画。近日,2025年UTMS兴巴五普训练营在康定市抗州村成功举办,50余位越野跑者在贡嘎山群的凝视下,以身体丈量“东方阿尔卑斯”的极限坡度。此次赛事的举办,源于四川省省直部门(单位)定点帮扶康定市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驻村干部张振奇在工作中发现兴巴五普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徒步线路资源。工作队积极协调,推动此次越野训练营首次在康举办,创新通过专业赛事驱动,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此次活动只是工作队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工作队持续用力,将辛勤和汗水播撒在雪域高原情歌之城,用“统战+”这支画笔,在康定大地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统战+党建”领航,村子有了“主心骨”
“省委统战部主要领导前后5次到定点帮扶村指导工作,走到田间地头查看产业发展,手把手教法子,走进群众家中嘘寒问暖,坐下拉家常,广大干部群众心里热乎,干劲儿更足了!”工作队领队杨辉深有感触地说。
工作队紧紧抓住党建引领的牛鼻子,在全省率先成立省直统战系统定点帮扶康定市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明确支部工作职责,健全学习和议事制度,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把各方帮扶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省直部门的相关处室与帮扶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规范组织生活,加强班子的凝聚力,让村党支部成为基层最强战斗堡垒。组织村干部和致富能手150多人次,赴成都、杭州等发达地区和示范村实地学习“取真经”,把好点子、新思路带回来,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大步向前致富奔康。
“统战+产业”赋能,村民腰包“鼓起来”
山咔咔咋变“聚宝盆”,绿水青山如何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工作队的答案是: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发展产业闯路子!
抓住康定市开放全域旅游契机,推动俄达门巴村木雅圣地4A级景区升级,塑造“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实现“牧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牧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一个实打实贫穷落后的“空壳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两年吸引游客超30万,旅游收入超1800多万元!
在日泽村挂职第一书记的廖新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带领村干部拿着铁锹、锄头修补平整防火通道,提着口袋清理垃圾,拍摄视频推广宣传泽桑拉“空中花园”,将人迹罕至隐藏深山的山头打造成为极地美景网红打卡地,村集体收入一举突破百万元。
新都桥拔桑一村第一书记周圣杰积极协调引进吉布甲星级汽车营地落地,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近两年集体经济分红超50万元,村民个个喜笑颜开。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实地考察酒店和民宿经营,到营地跟班学习标准化服务,激发村民创业热情,在营地的辐射带动下,村上新增民宿13家。“从营地的发展我看到了只要做好服务就会有生意,我把自家房子改造出十多个房间,一年就卖了50多万元。”致富带头人扎西言语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产业根基在土地,生命活力在市场。工作队积极牵线搭桥,帮达杠苹果找到“好婆家”,一次就卖了104万元,还签了长期合同;打造“孜有李”青脆李品牌成了一张靓丽的名片;最让人惊喜的是,康定花椒还远渡重洋,直销埃及。
“统战+服务”惠民,服务做到“心坎上”
群众需要什么,工作队就往什么方面努力。
针对老百姓粗放的种植养殖方式,技术含量低,完全靠天吃饭,工作队邀请民主党派的专家学者到帮扶村组织技能培训,邀请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走进田间地头送教上门,手把手地讲方法教技术,白芨要怎么选种育种,果树要如何修剪,何时施肥用药,专家给村民列出了操作清单,农牧民在实践中成长,成为身边的“土专家”“田秀才”。
针对高原上高发的疾病,工作队协调省肿瘤医院、903医院、格瑞齿科、普瑞眼科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深入帮扶村开展巡回义诊,捐赠价值200余万元的常用药品,让群众足不出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开展明眸行动进校园,为广大师生宣传健康用眼知识,为学生检查视力,免费适配眼镜,让孩子的世界更加明亮。
危难显担当,去年“8.03”姑咱镇突发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工作队主动融入大局,领队杨辉牵头善后工作专班啃“硬骨头”,面对遇难者家属人员聚集情绪激动,主动前置服务保障生活,耐心安抚情绪化解矛盾,细致宣讲法律法规解读政策,最终妥善处理好善后事宜,家属送上了“天灾肆虐无情,党政有爱情深”的锦旗表示内心的感谢。
“统战+培育”聚力,共同描绘“同心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们的未来,在书本里、在课堂上!”在工作队的引导下,该理念成为广大农牧民的共识,各族青少年在学习交流中加强交流增进友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不可破。
“苏轼是我的偶像,他的诗词里面有山河湖海,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当作家写家乡的故事。”在临近开学的时候,康定市金汤寄宿制学校的杨俊熙写下游学的心得。7月21日-25日,“种下石榴籽 盛开梦想花——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游学活动在眉山举行,杨俊熙和其他44名来自康定的优秀学生代表走进三苏祠、青杠坪万亩茶园、青神竹艺城、玉屏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泡菜城等地参观见学。这是工作队组织的第三届游学活动,三年来,160多名各族青少年手拉手走进城市,实地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沉浸式开展研学活动,深刻感受知识和科技的力量。
汇聚统战力量,积极争取“同心·奖(助)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80余万元,统筹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奖励品学皆优的学子,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把组织和社会的关爱送到孩子们心坎上,帮助莘莘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圆梦。亚弄村的尼玛拉姆,如今已是西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她动情地说:“谢谢你们,让我成了全村的第一个研究生!”
举办三期网络技术和短视频培训班,培育“雪山下的卓玛”等十多位本地网络达人。他们用生活记录和沉浸视角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圣洁甘孜的极致美景进行全方位展示,积极推广高原特色农副产品,为家乡代言,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将紧紧依托统一战线力量,在雪域高原接续奋斗,用辛勤和汗水助力川西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杨辉说。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实习生 文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