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暨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新闻发布会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办。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凉山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将于9月15日至16日在泸沽湖景区举办。
据悉,今年3月,凉山州出台了《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将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设立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围绕“世界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遗产地、摩梭家园共富地”三大目标,致力于将泸沽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文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转山转海节是摩梭人最为盛大庄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2025年凉山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聚焦“世界泸沽湖 旅游促‘三交’”,将于9月15日至16日在泸沽湖景区举办“1+3+N”特色活动。
“1”场开幕式及万人转山转海,是仪式与文化的交融,达巴执礼祈福,千人甲搓踏歌而行,让古老民俗与当代热情满怀相撞。“3”场主体活动,是格调与深度的共鸣,“泸沽湖之夜”星空音乐会,邀众多知名艺人共同演绎;聚专家、学者、诗人等知名人士,开展2025环球人物年度盛典·泸沽湖对话和民族文化守护者致敬之夜,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对话新场景。“N”项特色体验活动,是烟火与体验的共生,招商推介会连接发展机遇,阿夏星河派对点燃湖畔浪漫,摩梭美食集市唤醒味蕾记忆,非遗工坊传递指尖温度。
同时,木里县会场通过香格里拉湖转海(湖)、非遗展示、“哦呀木里”藏装秀、转山转海音乐会和农特产品展销及特色美食集市五大内容,展示木里的生态之美、民族之韵。
本次发布会上,凉山州围绕深化文旅融合,持续塑造“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品牌,清晰阐述了推动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活力的实践路径。据介绍,“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作为凉山最具辨识度的文旅标识,当前正通过“三大行动”持续擦亮品牌:一是推进全域全时布局,二是加快建设文旅地标,三是强化品牌传播。
在业态培育层面,凉山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重点打造七大特色业态,具体包括:文博研学旅游、阳光康养度假、乡村休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民族风情体验、航天科技旅游、影视演艺旅游,形成多元互补的文旅产品矩阵。
同时,凉山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与服务品质双升级: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工程,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强“文旅+消费”场景营造;在机制保障上,着力培育文旅龙头企业,探索重点景区一体化管理。
根据规划,凉山明确两大阶段发展目标:到202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将分别突破100亿元和1000亿元;到2030年,基本建成四川文艺副中心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作为非遗富集地,凉山拥有20项国家级、13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凉山州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彝绣、银饰、漆器、绿陶等代表性项目进景区,发展主题文化游和深度研学游。加强凉山非遗品牌创建,规划建设一批非遗产业园区,支持打造一批高品质传习基地和非遗工坊,建设大凉山文化生态保护区。
今年火把节文旅系列活动期间,全州17县市共计接待游客1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85%。为保持态势,凉山将持续擦亮“夏季清凉·冬季暖阳”文旅IP,推出四大类特色活动。
民俗节庆类,重点打造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推出“星空甲搓舞”“猪槽船环湖慢游”等体验;11月“彝历新年”活动集中展示彝家美食、民俗文艺展演和民间体育竞技。艺术盛宴类,将于11月举办“大凉山戏剧节”,12月推出“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大凉山冬季阳光音乐季”。活力赛事类,“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萨马兰奇竞赛季”等赛事将陆续开展,注入运动活力。特色场景类,17个县市及重点景区结合资源,推出丰收采摘、非遗体验、山野集市等活动,构建“月月有活动、天天都精彩”场景。
此外,为将文旅领域的“流量”切实转化为消费端的“增量”,凉山创新推行“宠客模式”,具体通过三方面落地:以活动“宠客”,丰富消费选择;以实惠“宠客”,激发消费意愿;以体验“宠客”,提升消费活力。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实习生 文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