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 "系统化、模块化、项目化" 三化贯通的高职实践教育创新之路。作为邓小平同志家乡的高职院校,学校立足川渝合作示范区区位优势,紧扣区域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需求,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育的核心引擎,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新发展格局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 "广安方案"。
破题攻坚:重构实践育人逻辑体系
"过去实践能力培养系统化设计不够,实践课程设置与岗位实践能力不聚焦,实践课程项目化改革不彻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脱节。"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义全道出改革初衷。面对这三大教学痛点,该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创新性提出"三化贯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开启了长达四年的改革探索。这一体系以系统化设计体系、模块化构建课程、项目化实施教学为三大支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实践育人闭环。
系统化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学校对39个专业对应的80余个主要职业岗位开展深度调研,绘制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实践能力图。"我们不是简单开设实训课程,而是从岗位核心能力出发,像拼图一样构建整个实践课程体系。"该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通过解构岗位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校企开发课程、构建课程模块的逻辑链条,学校将工程技术类专业实践学时占比提升至60%以上,人文社科类达55%以上,从顶层设计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
模块化构建实践能力课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用能力模块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由德育实践、劳动实践等构成的通用实践能力课程模块;岗位基础实践能力与核心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聚焦首岗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拓展模块则对接学生发展需求,设置产业链多岗选择等课程,形成了"一专多岗" "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
项目化实施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将国家职业标准、技能竞赛内容与教学标准深度融合,开发出覆盖全部实践课程的教学项目,实践课程项目化率达100%。"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真实场景的缩影,比如我们与玖源化工合作开发的"尿素生产工艺优化"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掌握核心技术。"该校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负责人表示,通过"虚实、教产、工学、赛证"四融合培养方式,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技能提升。
创新实践: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新范式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从理念、体系、方式、评价四个维度展开突破,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创新范式。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理念创新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的零散性。学校将系统设计观念与实践教学深度结合,对占总学时超 50%的实践教学学时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 "能力体系—课程模块—项目实施"的贯通逻辑。这种理念创新获得同行高度认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年会上,该校的 "三化贯通" 实践课程体系成为典型案例推广。
体系创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校将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一体设计,构建起 "综合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理论课程链,与之对应的是"通用实践+基础实践+核心实践+拓展实践"的实践课程链。这种"双链融合"模式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接受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
方式创新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针对"三高三难"问题,学校开发虚仿实训项目200余个,通过VR技术模拟化工生产等高风险场景;与重庆长安等企业共建8个现代产业学院,开展生产性专周实训;推行 "2+0.5+0.5"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60%以上学生到协议单位集中实习。这种多元融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快速成长。
评价创新构建了多元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评价,将技能竞赛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纳入学分认定体系。"我们的评价不仅看学生会不会操作,更关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师介绍,在最近的一次单片机项目考核中,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评分,学生作品的实用性得到显著提升。
成效斐然:成果丰硕彰显改革新成效
四年磨一剑,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三化贯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结出硕果,从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实现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专业建设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专业全覆盖,开发实践项目超千个;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7门;形成7个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教学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2项。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更形成了可复制的专业建设标准。
产教融合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学校立项建设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个,建成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4个;校企共建生产性教师工作室20余个,开设订单班30余个;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超百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年均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5000余人次。这种深度融合使学校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 "人才蓄水池"和"技术创新源"。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1项、银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11项;"1+X" 证书取证率达88.19%,毕业去向落实率95.25%,用人单位满意度98.68%。毕业生中涌现出"四川省青年岗位能手"周洪天等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他们在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领域成为技术骨干。
如今,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实践不仅服务于地方发展,更在省内外形成广泛辐射效应,展现出高职院校的责任担当。该成果在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省内外职业院校推广应用,辐射川渝20余所中职学校;《中国教育报》等10余家权威媒体专题报道。这种经验输出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与此同时,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学校与泰国中部四区职业教育中心、哈萨克斯坦哈中语言学院等国外高校共建"长安工坊""熊猫工坊",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联合招收两国留学生,将"三化贯通"模式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泰国素攀武里技术学院院长在考察该校后表示:"这种将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深度结合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正以"三化贯通" 实践课程体系为支撑,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养更多品格高尚、技艺高超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懈奋斗。这所位于伟人故里的高职院校,正以教育创新书写着服务区域发展、助力新四川建设的时代答卷,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贡献着"广安智慧"。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彭超|朱叶 唐学军 赵勇)
相关英文报道见2025年9月25日《中国日报》国际版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