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双碳”的国际化之路

西南财经大学:“双碳”的国际化之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30 09: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9月2日,第二届ISETS–ESCAP暨第三届ISETS能源转型全球青年之声竞赛全球总决赛及青年对话活动在泰国曼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总部举办。来自五大洲的105支队伍中,最终有8支入围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由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组队的学生团队获得本届大赛的第二名。赛事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UN ESCAP)和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联合发起,鼓励全球青年用科学研究回应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的现实挑战。这只是西南财经大学双碳数据开发及能源安全研究团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十年来,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到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到推动世界范围内“双碳”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双碳数据开发及能源安全研究团队始终走在前列。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敏锐捕捉到能源转型的趋势,率先组建“双碳数据开发及能源安全研究团队”(下称“团队”),于2018年5月在公共管理学院成立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在科研攻关的同时带动学生参与,逐渐建立起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始终将国际视野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核心,持续为青年学子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

团队立足“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理念要求,形成符合“双碳”人才培养的交叉学科课程群、方法训练群。与国内外“双碳”领域的顶尖专家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资深教授布鲁斯·麦克卡尔、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大学终身教授侯文轩,复旦大学陈诗一教授,香港大学何国俊教授等保持密切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双碳”研究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与竞赛,多名团队成员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有3人入选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大会,1人入选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组织的“强国青年”。

自2023年首届曼谷ISETS会议起,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就与该机构保持着紧密联系。首届赛事中,学校支持学生远赴曼谷参会并收获三等奖;2024 年又牵头承办全球总决赛;到 2025 年的曼谷总决赛,同学们不仅是参赛选手,也是赛事的组织者、志愿者。当年首届大赛的优胜者博士生陈星雨已经成长为青年组织者,博士生李欣芮、施颖怡作为大赛主持人,志愿者戴钰芹、曲雨萌在幕后协调会务,刘淼淼、付漪等作为组织统筹者,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正是在学校、学院持续的平台和资源支持下,团队成员们才能在参赛的同时积累组织经验,实现从参与者到推动者的成长。

用科研谱写“双碳”的国际乐章

团队深知,碳排放不只是中国所面临和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整个国际社会为推进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性问题。团队在持续开发、完善中国“碳排放与植被固碳”基础数据库,助推中国“双碳”目标达成的同时,积极对接国际社会,寻求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碳排放问题解决。

一方面,团队注重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成功组建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欧洲科学院院士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在内的高水平学术委员会,并不断强化团队人才培养,努力将团队建设成为国际化、高水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团队。团队共10余人次获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称号,2人多次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以及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另一方面,团队持续推进国际化科研合作,与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碳金融实验室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开展国内外“双碳”研究构建了广泛的国际学术网络基础。

团队持续深耕“双碳”基础数据库建设,在完成国内近3000个区县的碳排放和生态碳汇数据测算基础上,完成了全球范围内1公里×1公里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费和GDP等数据的测算,以及500米×500米植被固碳数据的测算,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为世界范围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了有力贡献,为西南财经大学“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作出关键性支撑。团队还通过组织、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接入国际赛事平台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双碳”国际对话,为实现全球“双碳”目标凝聚更多力量。

服务社会是科研的应有之义

科研,只有当成果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养料时才能算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这是团队成员所秉持的共识。因此,团队积极推动“双碳”产学研用融合,让科研成为除学术报告之外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工具。

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基于卫星数据从质量与规模角度评估了77个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及驱动机制,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标准化指标。团队先后与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安徽财经大学低碳发展与碳金融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爱丁堡大学碳金融团队以及香港大学绿色、金融科技与房地产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各地市林业和草原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国内在碳交易实践、区域低碳治理中的鲜活案例与国际研究视角深度融合,不断为国家的“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与厦门大学和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合作,测算了全球44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GDP分布,为国家海洋局“海上丝绸之路”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相关数据支持。(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彭超|郑良秀 吴茂颖 )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