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县“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

四川南部县“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历史可触可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30 19: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嘉陵江薄雾未散,长坪山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的石板路已被晨光染成暖金色,100余名师生、党员干部与志愿者会聚于此。由四川省南部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局主办,县文物保护所承办的“明月照长征·革命文物故事会”,正让沉睡的文物“走”下展柜,让89年前的红色记忆在秋日里鲜活重生。

“脚下青石板印过红军草鞋,展柜里缺芯的马灯曾照亮游击队员夜行军的路。”上午10时30分,随着讲解员的引导,队伍沿红军街前行,“参观—讲述—互动”层层递进。玻璃展柜内,锈迹梭镖仍透凌厉,泛黄盐税票字迹模糊,这些展品不是冰冷物件,而是串联1935与2025的“时光钥匙”。

“1932年11月25日夜,升钟、保城山坳里,5000多农民跟着张友民、覃文举‘川北工农红军’大旗!”县升保起义红色文化研究协会会长雍晓阳声情并茂,指着复刻的起义计划书回忆:“一夜缴获180支枪,烧地主粮册,既动摇区乡反动统治,更牵制敌人兵力,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撕开缺口。”台下小学生攥紧拳头,眼中满是崇敬。

县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程小波补充:“南部是川陕苏区重要部分,曾建两个县级苏维埃政府、8个区苏、55个乡苏、255个村级苏维埃政府,为苏区贡献700多万斤食盐,还走出三支红军队伍。巴中川陕苏区烈士碑林中,1760名南部英烈的名字至今清晰,他们用生命铺就革命路,这份牺牲值得永远铭记。”

当故事转到“隐蔽战线尖刀”李鸣珂,县红研会会长李飞手持老照片,现场瞬间安静。照片上,1927年黄埔军校第四期的李鸣珂身着中山装,目光坚定。“他是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警卫营营长,曾用身体保护党的文件;后来在上海、四川以商人身份做地下工作,保卫中央机关。”李飞声音哽咽,“1930年4月18日,他赴任红六军军长前,为除叛徒易觉先被捕,次日在重庆朝天门就义,31岁的他高呼‘共产党万岁’,临刑还向群众讲革命真理。”

“抗战期间,南部用算盘算‘国家账本’,用独轮车推民族希望。”县文物保护所所长白刚带来《“1936-1945”川北小城抗战账本》:“724万石军粮能装满14万节火车皮,1600万元税金抵甲等县十年财政,200余公里公路的路基下,可能埋着筑路民工的白骨。”他指着“毁家纾难”红印地契,讲定水寺村民何伯超捐40亩祖田的故事:“他说‘田没了能再种,国家没了就成亡国奴’。还有妇女熔银镯做‘抗日铜元’,放牛娃送布鞋——这些细节,比数字更显南部人‘每7个青年1人出征’的担当。”

与会者将心愿写在彩笺上,贴满“明月寄语”墙:“守护红色盐井”“让文物说话”“愿嘉陵江记得英烈”……

“明月照长征,照过去也照未来。”南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陶丽君说,该县将持续深挖红色资源,把“革命文物故事会”打造成常态化“行走的思政课”,让嘉陵江畔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