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以商科教育架起中外互通文明之桥

西南财经大学:以商科教育架起中外互通文明之桥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01 15: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秋分时节,夜色渐浓。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的12楼工作室,灯火通明。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海归教师团队正在就学校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联合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团队坚信,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将为学生和教育界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国际教育的本质是文明对话,我们要把金融领域和金融改革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展现给海外学生。”团队负责人董艳教授及其所在的经管院团队对中国道路充满自信。

这种自信是在中国这片热土自然生长出来的。千年之前,驼铃摇醒晨雾,商队载着东方的丝绸和瓷器行销海外。如今东方文明正通过教育向世界展现它的古老和现代。位于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校深度开放的国际化战略为国际教育交流搭建起广阔舞台。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之大者”,主动搭平台、设项目,引导教师在祖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广阔天地中扎根。

西南财经大学学者们化身使者,架起中外互通文明之桥。何青,青年教师,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反贫困政策实验室主任。他所在的团队深耕田野,深入四川和云南近20个区县,创设“劳动收入奖励计划”与“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项成果同时入选2019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就这样,越来越多的西南财经大学青年学者的行囊里装满了中国方案,也装满了鲜活的中国故事。

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成立非洲研究中心、中东欧与巴尔干地区研究中心、孟加拉湾国家研究中心等对外合作机构,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服务跨国金融安全,从国家减贫与发展合作研究到非洲高科技产业发展国际合作策略,高水平科研合作持续助力高水平的合作办学。

“以中国案例讲述财经学科,以中国实践阐释新财经前沿,已经成为西财留学生教育的日常。”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企业管理系主任刘小燕副教授如是说。研究四川本土电商平台商业案例,考察成都国际铁路港,实地调研广州、义乌国际贸易……课堂上,来自印尼的本科留学生VENNY AGNESIA ZHI感慨地说,“四川农产品通过本土电商平台48小时内直达东南亚,这让我第一次看见‘内陆变沿海’的中国魔法。”来自赞比亚的2025级硕士留学生CHIWILO INNOCENT MUMBA则表示:“当我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看到中国的茶叶、光伏组件搭乘中欧班列驶向欧洲,我才真正明白,数字经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让内陆港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出海口。”

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通过西南财经大学“大课堂”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自愿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仅以学校“一带一路”国家新财经高水平师资培养项目为例,自2013年以来,已经为德国、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政府和高等院校培养250余名硕博生。

“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一带一路’,现在亲眼见证了丰硕成果。”2024级埃塞俄比亚籍博士留学生GETACHEW ASFAW指着刚刚在青白江铁路港拍下的班列调度大屏照片说,“我把这段视频发回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同事们不敢相信,从成都到维也纳只要15天。希望毕业后能把‘中国班列+数字关务’整套方案用于亚吉铁路发展建设,让咖啡出口不再只走吉布提港排队等船。”

“中国视角、全球叙事。”近日,西南财经大学又率先出版了全英文教材《中国金融市场导论》,向世界阐释中国金融改革逻辑与市场机遇。大量的真实数据、鲜活的政策案例、晓畅的行文表达,该书一经上市便成为畅销品,广受海外学生的青睐。

中国正与世界双向奔赴,西南财经大学走向世界的精彩故事还在继续。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彭超|张世隆 蒋黎黎)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