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黑水深耕“三品一标” 让色湾藏香猪产业“香”飘万里

阿坝黑水深耕“三品一标” 让色湾藏香猪产业“香”飘万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1 20: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天府粮仓·第十一届四川农博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及品牌名单近日公示,黑水色湾藏香猪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对高原特色农产品品质的认可,更是四川阿坝州黑水县持续推进色湾藏香猪产业“三品一标”建设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黑水县围绕“净土阿坝”品牌开展一系列品质提升、产业升级举措,让“色湾藏香猪”这一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跨越山海,走向国际赛道。

从特色到培优 科学提升养殖水平

由于长期放养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色湾藏香猪日常奔走于山间密林、草山沟谷,拱食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果实,偶尔补充玉米、马铃薯等辅料,因此其猪肉具有皮薄、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是难得的高原型原始藏猪。历经50多年的发展,藏香猪早已成为黑水县最具地方特色的畜禽优势种群及六大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色湾藏香猪全县暂无保种场,县域内藏香猪养殖方式相对传统,多为纯种商品猪生产而缺乏优质高效杂交配套组合等短板问题凸显。如何保持品种纯正、提高养殖品质成为关键问题。

2024年,黑水县投入近1000万,分别启动“色湾藏香猪遗传资源保护及优化工程”与“色湾藏香猪产品品质特色挖掘及提升工程”,通过建立色湾藏香猪保种群、开展性能测定和世代选育、开发藏香猪肉新产品加工线、建设藏香猪质量监管体系等多项措施,为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2025年,黑水县持续投入资金,加速推进规范化养殖基地建设,定制标准化养殖场及屠宰加工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养殖基地硬件水平,推动藏香猪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期间,由国家科技特派团生猪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组建的“院、所+县”技术服务团队一路“保驾护航”。今年4月12日,黑水县色湾藏香猪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标志着黑水县藏香猪产业发展实现关键突破,为色湾藏香猪高质量生产出口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科研保障。

从上产到规范 产业标准化再升级

近年来,黑水县按照“1+4+60+N”的发展模式,快速推进色湾藏香猪产业发展,逐步构建了“良繁+养殖+产业加工+市场营销+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截至2025年上半年,当地启动并建成生猪定点屠宰场1个,年屠宰量可达23万头(乳猪20万头);建设了长河坝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色湾藏香猪食品加工基地(扶贫车间),年可加工色湾藏香猪肉制品2000吨;利用加工园区冷藏库和冷链物流运输优势,初步构建从技术研发、规范养殖、屠宰分割(冷鲜肉)、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到品牌销售的色湾藏香猪一体化产业链。

在企业标准《黑水色湾藏香猪养殖技术规程》实施的基础上,黑水县研究制定《黑水色湾藏香猪生产技术控制规范》等标准进行规范管理。2025年6月,色湾藏香猪产业基地被列为四川藏香猪高质量生产出口基地。

为进一步贯彻新“三品一标”,推动生产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黑水县特别针对产品源头——即色湾藏香猪的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提升,目前正在对县域内4个养殖场进行厂区布局、圈舍标准化改造,预计规模达12000平方米;同步也正在标准化改造粪污处理系统,实现标准化生产绿色发展。

从内地到香港 品牌破圈迎新发展

随着色湾藏香猪2017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获得商标注册证,其市场被进一步打开,产品销往北上广和浙江、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

当前,四川奥太、黑水康鑫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已开发出冷鲜肉、腊肉、火腿、肉酱、罐头等“1+5”系列特色产品,并与邻你商超、山姆超市等知名销售品牌签订供销协议;黑水县益禾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邻农业公司等分别在成都、重庆、彭州等建立门市和销售点4个,实现“线上+线下”供应渠道稳定发展。

更令人可喜的是,色湾藏香猪还成功打通供港通道:去年9月,香港食品委员会在深圳试吃了色湾藏香乳猪样品后,达成了10万头乳猪采购意向。今年3月19日,四川藏香乳猪香港首发仪式举行,首批1000头冷冻藏香乳猪运往香港,今年供港藏香乳猪将达1万头。这是四川藏香乳猪首次“出川供港”,也更加坚定了黑水县“品种保护、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目标。

目前,黑水县正围绕“特色品种培优、产品品质提升、‘净土阿坝’核心品牌培育、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产品销售体系构建”五大工程,着力推进黑水色湾藏香猪产业全链条建设,让“色湾藏香猪”金字招牌在国际上唱响,让高原美味香飘更远。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