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0届聚变能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开幕式现场,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以下简称“协作中心”)正式授牌落户成都。
作为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该中心的落地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更将为四川成都建设全球聚变能源创新高地、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注入关键动能。
据了解,IAEA协作中心是由IAEA与成员国的机构、部门或机构内实验室签署正式协议的指定实体,协作中心机制侧重研究、开发和培训,帮助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指标,主要协助IAEA开展工作,领域涵盖七大方向:开发和应用与IAEA有关的技术、提供分析服务、进行研究、技术标准制定与质量体系推广、组织会议和培训活动、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与其他协作中心协同。
此次落地成都的协作中心,将以“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产业牵引”为四大核心抓手,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牵头,联合IAEA成员国的核领域专家、学术组织及企事业单位深化聚变技术协作。一方面为全球聚变能研究培训提供“中国示范”,另一方面加速我国聚变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中国方案、中国技术走向全球,为全球核能可持续发展与聚变商业化贡献中国力量。
协作中心落地成都,将从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产业牵引四大维度释放价值,为全球聚变能源发展与成都产业升级注入双重动力。
在国际合作层面,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西物院等机构与法国ITER总部,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ITER参与方的沟通联动。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由七方于2006年签署协定成立,目标是验证核聚变能大规模应用的科学可行性,实现500兆瓦聚变功率输出(Q=10),为21世纪中叶商业聚变电站奠基。我国作为七方核心成员,由科技部统筹国内协作,西物院等为核心支撑单位,目前已成为ITER现场安装与涉核部件研制的重要力量。
学术交流方面,中心将推动成都引入国际顶尖研究力量、汇聚高端学术资源,重点加强青年科学家跨国交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让成都在全球聚变能研究网络中的“节点地位”更加凸显。
科技创新领域,中心将促进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高效协同,充分发挥“中国环流三号”等大科学装置的平台作用,加速聚变领域重大技术攻关与原创成果孵化,助力成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聚变技术创新策源地。
产业牵引层面,中心落地将吸引聚变能领域重点企业向成都集聚,推动当地构建覆盖超导材料、第一壁材料、偏滤器、聚变设备的全链条产业布局,为可控聚变未来产业新赛道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加速全球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