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岭村的四个巨桶:“稻渔循环”让废堰塘变“聚宝盆”

壮岭村的四个巨桶:“稻渔循环”让废堰塘变“聚宝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6 13: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壮岭村村民赵永生,如今把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了村里的四个巨型圆桶上。

这些直径达15米、底部呈锥形、平均深度2.8米的蓝色巨桶,是四川剑阁县汉阳镇壮岭村帮扶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援建的“稻渔循环种养示范场”。

该项目改变单一种植水稻的方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融合,通过“池中养鱼、废水肥田”的生态循环,不仅重塑了传统的种养模式,更成功开辟了一条“稳粮、致富、生态”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种粮不富”到“生态聚宝”

长期以来,壮岭村的产业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种一季水稻,刨去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净利润仅千元左右。产业结构单一、种粮效益偏低,化肥农药依赖度高,是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面临的普遍困境。

这一困局,被科技力量的精准注入所打破。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派驻壮岭村的帮扶队经过深入调研与科学评估,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与产业发展需求,投资专项帮扶资金近百万元,在该村废旧堰塘原址修建了稻渔循环种养示范场。

据帮扶队队长徐思勇介绍,该示范场主打“循环”和“智能”概念:桶里养鱼,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残饵等有机废弃物则排入旁边的稻田,成为天然优质肥料。遍布“鱼桶”内外的传感器、监控器等,可实时采集、远程监测桶内水质、温度、光照、溶氧量等关键数据,并能实现在线技术指导。

“传统的稻渔综合种养是‘稻田种稻,田里养鱼’,我们对其进行了升级,变散养为圈养,这样管理更加方便。”项目专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涛说,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还特意从袁隆平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为壮岭村引进了优质、高产、耐肥抗倒的稻渔专用稻品种“天泰优808”。

何涛指出,这一稻渔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保证水稻增产的前提下,能大幅度提高稻米品质、水产品产量及质量,同时实现化肥、农药“双减”。其中,化肥使用量较传统农业减少50%,农药使用量减少70%。

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稻渔循环种养示范场,可灌溉100亩稻田。“传统的水稻种植,一亩田的收入顶多2000块钱,而采用这种新模式,‘稻+渔’产生的综合收益,可使每亩稻田的产值达到上万元。”何涛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为了让项目真正落地,为村集体带来长久的收益,帮扶队在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设备的同时,积极联系专家对村民进行鱼苗选购、日常管护、病害防治等全流程养殖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帮扶单位扶持并承担风险,通过一个养殖周期全链条的养殖探索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养殖技术全流程,培养村里自己的养殖技术带头人,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徐思勇说。

今年4月,壮岭村投放了首批两万尾鱼苗。村民赵永生作为帮扶队重点培养的养殖技术带头人,参与了这批鱼苗从投放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前只会在小水池里随意放养一些鱼,完全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养鱼!”赵永生说。

从种田能手到养鱼高手的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今年夏天,因遭遇极端天气,示范场的增氧设备夜间未能及时启动,次日早晨,水面上浮起一片死鱼。

“当时他情绪非常低落,觉得对不起帮扶单位,来跟我道歉。我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们就当是买教训了。”徐思勇回忆道。

经过一个周期的学习摸索,赵永生逐渐掌握了养鱼的专业技术。今年国庆节前,示范场售出了第一批3000多斤鱼,获得三万元的收入。国庆节后,又新增投放了4万尾鱼苗。

“当前我们还在试验阶段,随着经验逐渐丰富,后续还可以增加养殖数量,提升经济效益。”徐思勇说,示范场的每个鱼桶最高年产可达5万斤,四个桶的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万元。

壮岭村党支部书记赵强表示,随着稻渔循环种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村里计划盘活闲置土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当前村里正着力培养更多技术人员。

“这种模式种出来的大米也非常香,有一种‘鱼香味’。我们还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引入,打造我们粮油园区自己的稻米品牌。”赵强说。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赵俊峰 彭超)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