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郡望京兆杜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杜甫少逢开元盛世,有“致君尧舜”的理想。二十岁漫游吴越齐赵,其间虽考进士不第,但“裘马轻狂”,结识了李白、高适。天宝五年到长安应试落第,困居十载,接触了下层百姓,写下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的诗篇。安史乱起,陷贼逃难,谒肃宗于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因直言进谏而遭贬斥,旋弃官往秦州,寓居同谷。不一年离陇赴蜀,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并往来于绵、梓、阆等州,被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穷困潦倒,漂泊夔湘,病死于辗转流离的舟中。杜甫的诗歌贯穿了爱国忧民的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及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故有“诗史”之誉。在艺术上转益多师,融汇百家,革新众体,形成了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集古今诗人之大成,开后世无数之法门,影响深远,被奉为“诗圣”。其“漂泊西南”时期,大至国计民生,小至风土人情,皆入于诗,故题材更为多样,内容愈益充实;兼之“老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精于练字,严于格律,讲究章法,诗艺更趋完美。今存《杜工部集》二十卷,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今人肖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
主要贡献
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尊为“诗圣”,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中地位崇高、影响深远的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艺术上继承诗骚、古诗十九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历史功绩
杜诗既是一座思想宝藏,更是一座艺术宝库,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四川的历史遗存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绵阳三台杜甫纪念馆、南充阆中锦屏杜陵祠。
当代价值
他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影响中国文人的精神塑造和人格陶冶。
一句话评语
为人民呐喊、歌唱的诗人,必永远被人民纪念、歌颂。(吴明贤 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