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非常梦想 农民工原创文艺“香醒春天”

你可能想不到,这是来自泸州叙永的农民工熊开艳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长胖的窗帘》中的一个片段,充满着童真的想象力。一幅幅光影交织的图片、一首首怀揣梦想的诗歌、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字画……“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公示的294件获奖作品满满是文艺气息。

怀揣非常梦想 农民工原创文艺“香醒春天”

来源: 新华网
2019-03-29 09: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窗帘怎么鼓起来挡着了?它的肚子撑得圆圆的。原来它贪吃了好多好多风。我不喜欢长胖的窗帘,我要阻止窗帘偷吃风。我急速把客厅的玻璃门关上,把风拒绝在门外。窗帘又恢复成平平的肚子了。”

你可能想不到,这是来自泸州叙永的农民工熊开艳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长胖的窗帘》中的一个片段,充满着童真的想象力。

一幅幅光影交织的图片、一首首怀揣梦想的诗歌、一张张色彩斑斓的字画……“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公示的294件获奖作品满满是文艺气息。

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艺术水准不俗,书写着农民工的拼搏与奋斗,投射着他们的梦想与憧憬。

农民工作者们,正根植故土、寻找传统、关注时代,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朝阳里的建设者》袁杰摄

A 根植故土书写浓浓家乡情

不论是文学、美术还是歌曲,不少参赛作品都根植于家乡,或描写风物,或记录变化,或回忆乡愁。家乡,成为他们创作的最强动力。

“是泥土孕育出我这个作品,清新、温暖、芬芳、营养。”来自眉山的诗人许岚诗意地评价自己的组诗《眉山,低低地说出肺腑之言》。许岚本是南充人,四处漂泊后到了眉山,后来留了下来,眉山也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多年来,许岚一直用笔记录在眉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怀,还曾参与创办了《打工诗人》杂志等。

“一道石家村的名菜。要经历多少风霜、多少雨露,在田野、沟壑、山坡、房前屋后,拼了命的香,才能香醒春天……”这组诗歌中,许岚描写了眉山五龙山的桐花、岐山的米枣、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以及洪雅的雅女湖、青神的藕塘、丹棱的幸福古村等。没有华丽的辞藻,诗中几乎都是他在这片土地上见到的具象。

“一个字一段情,浸润着我的汗水、心血、感动的足迹!”许岚感触地说,虽然在城市里漂泊数年,但“农民血脉,庄稼情怀”的抒情却从没间断。

正是根植故土的情真意切,给了这个群体创作的重要源头和动力。

来自达州达川区香隆乡的农民书法家陈峰,从小喜欢写字,常常有机会就临摹院墙上的字。香隆乡地处偏远,离城区有70多公里,为了能多看、多学,过去只要城里的书法协会开展活动,陈峰总会骑几个小时的摩托车赶去参加,风雨无阻,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书友戏称他为“摩托车上的书法家”。

靠着勤奋的练习和对书法的热情,他一步一步成长为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如今,他除了种庄稼、经营一家小卖店,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书法写作上。此次陈峰的参赛作品行书《自作诗农家乐》,也是他根据家乡田园风光有感而发:“清幽农家舍,群蛙鸣谷田……忽闻高声语,主人笑相还。”描绘一幅清新又淳朴的田园小景。陈峰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每日生活所见,也是如今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写照。

故乡总是让人怀念,在不少参赛作品中,乡愁乡忆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主题。

“90后”张智宏,来自凉山盐源,一直在外地打工,前年回家时,他跟着母亲一起去干农活,写下歌曲《木呷》。“我站在高山之巅,回望故乡的方向,我的故乡山有山的美,水是水的清……”张智宏告诉记者,木呷是彝族男子常用名字,歌曲中的木呷,其实也正写的是自己,表达他对故乡的回忆和思念。

“当时,我站在山上,看着自己家,非常有感触。虽然在外多年,但故乡总是一种最深沉的回忆。”张智宏说,去年,他专门请一位朋友帮忙编曲,自己演唱录制,将歌曲放在网上,没想到引发不少人的共鸣。

绘画作品《厚土春阳》白永洪作

B 寻找传统民间艺术激发灵感

四川传统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富有地域特色,这也激发了农民工艺术爱好者们的创作灵感。

“正月里来好风光哟唉,柳呀嘛,柳连柳唉……”在内江,流传着“柳连柳”民间音乐艺术。它又名莲箫,曲调欢快,每句末尾都有“柳连柳”作衬词,舞者手舞莲箫作道具。据了解,这种民间音乐起源于宋朝,如今逢传统节日,当地依然有群众表演。

来自内江威远的音乐爱好者郝功武、邓建平,就提取“柳连柳”音乐元素作曲,配合歌词,完成参赛歌曲《幸福中国》,用民歌讴歌祖国、赞颂幸福生活。邓建平告诉记者,这首歌完成于两三年前,在威远、隆昌等地很受欢迎,很多群众文艺队伍都专门以此编排节目。“从民间艺术中找灵感,很有真实的生活气息和生命力。”邓建平告诉记者。

同样,来自宜宾珙县的曾友剑,创作了4幅珙县镂版画《丰收组图》参赛。

珙县镂版画《丰收组图》之一 ,曾友剑作

珙县镂版画是从古至今流传在珙县民间的一种画种,制作工艺复杂,但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主题鲜明、造型质朴等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上世纪80年代,珙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带领曾友剑等几位美术爱好者对珙县镂版画进行创新和研究。他们在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将镂版画从过去的单色变为多色,色彩更为艳丽。

曾友剑是珙县王家镇人,他的父亲和祖父就从事镂版画制作,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这门传统工艺。“1982年,我从王家镇到了珙县县城,在多个企业辗转务工,2003年我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创办了自己的美术工作室,主要从事镂版画的创作、教学等。”曾友剑告诉记者,如今,他成为县里的镂版画非遗传承人,还承担了非遗进校园等工作。

《丰收组图》是曾友剑4年前画的,从构思到制作完成,花了近一年时间。这组镂版画以川南苗族的生产生活为描绘对象。曾友剑告诉记者,在自己老家,就有苗族村,小时候他常常到那里玩耍,跟苗族老乡们交流。“我非常喜爱苗族的服饰文化,在画中,展示了身着苗族服饰的村民们,编竹编、做蜡染等劳动场景,这些都来源于当初我的观察。”曾友剑说。

立足民间,面向民间。绘画《舞龙》、摄影《赛马》、歌曲《欢乐的牛舞灯》等参赛作品,同样来源于丰富的民间艺术,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民间社会生活的写真和记录。

绘画作品《阳光下》肖南作

C 关注时代用艺术表达自我

不少参赛作品都展现了农民工群体关注时代的洞察力,展示出其炽热的情感与艺术追求。

熊开艳告诉记者,其实《长胖的窗帘》是自己的女儿想出来的。“我平日里,喜欢把女儿有趣的言行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差不多有两三百篇了。”这次参赛的这组儿童文学作品,便是她根据以往的日记加工提炼写作而成。

今年32岁的熊开艳从小喜爱文学,高中毕业后因为经济原因曾到沿海打工,漂泊几年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在一起。“我没有专门学过写作,后来打工赚了一些钱,就花了几千元念了一个函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熊开艳说。

如今,熊开艳和丈夫都在叙永县城务工,虽然收入比不上在外地打工,但熊开艳认为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是不可替代的。闲暇时间,她也一直没有放弃写作。“过去我主要写散文,有了女儿之后,我就开始关注儿童文学题材,十分注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和引导。”正是在熊开艳影响下,如今读二年级的女儿也爱上写作,作品还在一些儿童读物上发表。“之前我们还接到一家绘本杂志约稿,要我们母女一起写作一个亲子故事。”熊开艳告诉记者。

此次比赛担任评审的省作协名誉副主席曹纪祖说,此次参评的很多作品,能够看出如今农民工群体正在打破身份束缚,展示对艺术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90后”葛小明是组诗《矿灯》的创作者。葛小明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一名矿工,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很多地方漂泊过,也曾到父亲工作的地方打工,切实地看到父亲在井下工作的样子。这组诗歌,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父亲的生活,但实际却写了自己的思考。

“只需要一盏灯,小小的星星,就可以照亮没有月亮的矿井。有时候没有歌声,它就变成井底的哨子,吹响整个沉默的夜空。有时候世界暗下来,它就变成一轮大大的太阳,还给世界光明。有时候它会是女儿,安慰那个漂泊异乡的父亲……”两代人的际遇、两代人的思想、两代人的情感在诗歌中纠缠。

一位评委深有感触地说,从作品中看到,对于新时代农民工群体来说,艺术已成为表达自我很好的一种方式。

【责任编辑:王安琪】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