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跑向并跑转变 成都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显然,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将是成都承载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任的重要依托。拓米国际(成都)研究院最终选择落户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正是看重郫都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追跑向并跑转变 成都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2019-04-13 09: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国开花,西部正艳。2019年2月,工信部对外发布《2018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9%。

电子信息产业全面爆发背后,与各省市如火如荼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不无关系。除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电子信息产业传统聚集区外,近年来,河北、山东、陕西、四川、福建等省份,也开始全面发力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全国开花”态势。

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省,是全国四大区域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2018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超9200亿元,连续两年实现15%的增幅,位居中西部第一。不断刷新的数字,是四川作为传统工业大省蜕变转型的缩影。

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汇集多项优质资源,扛起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大旗,以产业功能区理念组织经济工作,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主导产业集群要素聚集,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塑造城市新形态。

2018年7月,成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作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决策部署,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力推动城市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夯实功能基础。

电子信息产业的成都本底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都早有布局。

2017年9月,成都市对外发布《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后简称“规划”),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以郫都区和高新西区为两翼,建设总规划面积为121.4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计划在2022年将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打造为万亿级产业集群,在66个功能区中体量排名第一。

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显然,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将是成都承载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任的重要依托。正如“罗马非一日而成”,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万亿级”底气,源于多年的要素积累。

数据显示,2017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6393亿元。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服务、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领域,汇聚了英特尔、微软、京东方、华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产业聚集效应。

产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规划》中“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的表述,充分体现了成都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优势。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唯一的一所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不仅可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为落户功能区的企业提供了专业人才支撑。

从市场需求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相关产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走出去”开辟了新空间。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蓉欧国际班列”、多条国际航线开通,及双机场建设,已经打通了电子信息产业“走出去”的通路。

高铁飞架郫都

“加减”补短板

成都担当“主干”肩负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任,主动错位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以产业功能区为单元的产业生态圈,在聚焦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把成都推上了自我精进之路。

精进路上,郫都区全面纳入成都市“11+2”中心城区管理,是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核心区和引领区。郫都抢抓主体功能区建设良机,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之路,加快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全力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区、转型发展样板区和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中心城区。

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两翼之一,承载功能区78%以上面积的郫都区,确立了“天府水源地、电子信息城”发展定位,锁定2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重塑“一带四园三中心”空间布局,构建“领导小组+功能区管委会+专项小组+平台公司”管理体系。聚焦项目和载体,实施龙头倍增、集群配套、存量崛起“三大计划”,紧盯龙头企业上下游、左右岸精准配套。聚焦“两图一表”,招引优质项目,培育壮大现有企业,推动集成电路及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相互依存、关联配套、链条完善的产业生态圈。2019年,郫都将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6个以上,建成投产项目11个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采访中,郫都区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立足打造国际化产业新城,按照“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城市新型社区”的理念,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中央商务服务区等8个国际社区城市设计,有机植入国际酒店、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优质配套,满足高端人才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居住消费需求。

生态郫都

承接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首先将绿色科技宜居优势打造成一张“金字招牌”。

2018年7月30日,伴随挖掘机的轰鸣,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28个重点项目正式开工。

“产业功能区开工重点项目,为啥半数都是学校、商业综合体、生态公园、绿道湿地?”有记者在活动现场追问。

“因为传统园区只重产业项目引进,忽视了生活服务配套。如今设产业功能区,就是要补齐这块‘短板’,实现人城境业和谐发展。”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郫都区)推进小组组长赵东表示,功能配套项目整体会比产业项目更早建成,能够避免“有产业无生活”尴尬。截止目前,创客公园二期等一批高品质双创载体建成投用,占地面积445亩、总投资金1.9亿元的菁蓉湖公园启动建设,建成天府绿道、锦城绿道等各级绿道300公里,区体育馆全面投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迁建全面竣工,城市功能品质不断优化提升。

在郫都区看来,打造诗意栖居的田园“绿”城,缔造全球领先的科技“创”城,是“产城融合”的最高境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好两道“加减法”。

首先,是城市生态红线的“加法”与城市空间规模的“减法”。郫都区作为成都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涵养区和城市通风廊道,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要通过科学规划确立城市板块。

功能区建设以来,郫都区调减城市规划建设用地19.4%,镇区调减35%,城市绿地率提升到38.4%,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郫都区带来了一场“绿色风暴”。

另外一道“算术题”,则是城市功能品质的“加法”与国土开发密度的“减法”。郫都区不断强化功能区内科教、双创和生态宜居功能,集中打造“15分钟生活圈”“15分钟公共服务圈”。

郫都绿道,生态映水乡

在社区开发中,郫都区则按照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品质标准,降低开发密度,将商品房开发容积率从4.9降至2.4,充分创造宜居宜业的功能区环境。

“产业发展,配套先行”的模式,不仅仅因为郫都区拥有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更深层次原因是郫都希望用绿水蓝天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参与全球合作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才“用脚投票”来到了成都,以年均人才净流入超过30万人的数字,位居全国第三。

郫都区借助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契机,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聚焦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发展环境四个重点,加快打造创新开放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了“菁蓉20条”“支持民营经济建设健康发展60条”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全区聚集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19所院校,在校大学生超过25万;拥有国家级科研机构29个,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近5000名;建立美国硅谷、加拿大、德国等海外离岸双创孵化平台,吸引国际国内研发团队1000余个、海内外创客4万人。聚集清华启迪等孵化器68个、新兴产业项目2213个。引进旷视科技、拓米国际等龙头企业27家,培育潜力独角兽企业31家,与美国都柏林市、德国劳恩海姆市缔结友好合作城市。

2018年10月,拓米国际(成都)应用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郫都区菁蓉镇创客公园。作为国内光电显示行业的主要配套供应商之一,拓米成都研究院主要以应用技术研发为主,涉及半导体、光电显示、医疗等核心领域,随之而来的,还有拓米强大的国际研发团队。

拓米国际(成都)研究院最终选择落户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正是看重郫都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拓米国际的董事长李福生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郫都区为企业提供了“公园城市”的办公环境,为员工提供了温馨舒适的人才公寓、国际公寓,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李福生所说“公园城市”的办公环境,正是按照川西园林风格设计的创客公园。虽然沿袭了传统园林风格,但创客公园内的设施配备全部遵循国际化标准,打造生态园林型的创新孵化场。

郫都创客公园

午饭过后,在创客公园里一边散步,一边和远在韩国的家人通个电话;周末在郫都的家,约上几个邻居逛一逛清水河公园、天府绿道……

完备的配套设施不仅吸引了国际化人才来到郫都,更融入了郫都生活。对本土毕业生而言,留在郫都的国际顶尖专家又何尝不是一种吸引力。

“进退”两相宜

早在2015年就落户郫都的成都优易数据有限公司,已经感受到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虹吸效应。

作为大数据企业孵化和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本地化运营平台,4年前落户郫都看重的是政策支持和高校人才资源。

“当初郫都还未‘撤县设区’,但是招商引资的政策都很务实,我们直接拎包进场就能办公。”成都优易数据有限公司副总裁杨丰滔说。

“最近有几个重要客户,都不是我们主动联络,而是听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慕名而来。在功能区‘微服私访’后,找到我们达成了合作。”

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规划出台,到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短短二年时间,郫都主动转型、快速崛起,进入产业结构性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面对产业面广、产业内部结构复杂的电子信息产业,郫都选择有进有退,不盲目做大产业面,坚持深耕产业链。在功能区建设中,形成了高端优质产业“进”,低质低效产业“退”的模式。

一方面,充分整合资源,强化产业耦合,聚焦“一芯一屏”,围绕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强化上下游联动,精准招商加速产业链形成;另一方面,清退了功能区内6家“僵尸”企业和完成了11个“清闲清低”项目,为优质项目留足资源。

进退之间,也对郫都区推进功能区建设的职能单位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搞功能区建设的干部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真正了解电子信息产业。”郫都区产业发展和功能区建设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功能区建设提出了“双提升工程”,一是提升干部能力,通过干部企业挂职的形式,实地了解企业诉求,并由挂职干部及时反馈到功能区建设办公室,统一协调解决。二是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的效率,挂职干部深入了解企业运行的产业配套需求,在后期招商中,功能区会有意识的引进相关企业,加速产业链形成。

宜居宜业的生态郫都

从社区内的娱乐休闲配套,到人才子女的教育配套,再到上下游的产业配套……越来越多的资源在郫都汇集,让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蓝图愈加生动。火热建设中的郫都,正在用青山绿水迎接产业和人才的到来,我们期待更多的郫都创造、郫都智造走向世界。

供图/郫都区

【责任编辑:沈洋】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