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浪潮翻涌变幻
不变的是百年中国青年代代传承的勇气担当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国务院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也是一次对中国青年事业的百年回望。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联合科大讯飞发布了一场“中国青年,祝你讯飞”宣言。
“我已经决定了,哪里才是我的星辰大海。”视频中青年们冲破屏幕的自豪感与自信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让人不禁开始思考,百年之间中国青年向上奋斗的能量来源有何变化?当代青年实现人生迅速腾飞的空间又在哪里?
图片源自科大讯飞
100年前,15个地方团的25名青年代表汇聚广州东园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次会议,让彼时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
60多年前,我们熟知的钱学森先生冲破重重阻挠归国帮助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比他年少13岁的邓稼先,也在26岁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投身国防事业,成就了中国两弹一星的传奇......今年的中国航天日,12位此前一直隐姓埋名的中国导弹武器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也得以公开。时代楷模们用自己的青春,对“为国家建设奋斗终身”这句宣言做了最生动的注解。正像这支青春微纪录片中所展示的,一代代青年敢于用更新更远的目光去观察时代,才能做出那些突破小我的人生选择,当这些个人的选择同国家前进的方向聚合时,共同迅速腾飞的力量方得以爆发。
今日的中国青年,似乎在 “内卷”和“躺平”间不断拉扯,大众也存在着对Z世代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的刻板印象。国家的迅速腾飞本可以为每一个中国青年创造更多的人生可能,问题是当代的中国青年,是否还延续着楷模们的家国精神?又或者在如今的时代,青年们的自我发展与国家之需要是否存在割裂?
今天的中国,在赢得惊叹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为了打破各大科技强国的技术壁垒,教育部在2020年开展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注重本硕博贯通培养,希望引导学子们有终身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决心。事实证明,一大批青年学子如视频中的科研工作者一样,有着坚定的选择——“不过是一张冷板凳,有什么不敢坐,不过是一条独木桥,有什么不敢过。”对待国家和对待科学,中国青年有同样的热爱与赤诚。也在这样的情绪共鸣下,一个个青春理想在高校的共同见证下乘风而上。
图片源自科大讯飞
当然,时代不会辜负青年的决心,进入人工智能的“无人区”,这是中国同科技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高下的重要机遇。在这个科技拐点,中国和中国青年正在展现出惊艳的迅飞姿态。
图片源自科大讯飞
2019年开始,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把时间条向前拨动二十年,时年26岁的刘庆峰带领师兄师弟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率先启程,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上市公司——科大讯飞,那时中国的语音产业,尚没有自主品牌可以同国外企业争锋,刘庆峰立志要改变这个局面。
23年后的科大讯飞不断以中国品牌的身份,在人工智能领域赢得各项世界冠军,刷新世界纪录,这些成绩背后,是超过10000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中国青年员工。他们当中,有人走进边远地区,用智慧教育打破数字鸿沟,让新疆皮山的孩子们可以和航天员“面对面”学习知识;有人在疫情肆虐之时,研发“智能语音外呼系统”,协助疫情排查超1亿人次;有人为了振兴乡村建设,专注智慧农业,让原本亩产八九百斤的红糖可以提升到1200斤以上......每一个数字的诞生都有这群中国青年的智慧能量作为支撑。
孩子们与航天员“面对面”学习航天知识
在人工智能的风口上,中国青年看到和收获到的,不仅是个人生涯的成就,更是通过科技为乡村振兴、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城市治理、企业数字化等千行百业带来更多智慧发展的可能,让世界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
时代的浪潮翻涌变幻,不变的是百年中国青年代代传承的勇气担当。“当我奔袭过长长的跑道,当我积累了足够的力量,迅捷的风便会托起我的翅膀,飞向民族和世界的未来。”当中国青年持续以这样的傲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思想与意志时,或许我们都可以同纪录片中的讲述者们一样,找到遥望智慧未来的信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叶灵)